淮南,古称州来,安徽省地级市,国家重要能源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E5地名网www.ehome5.net],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2个县,总面积55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9.0万人,城镇人口223.7万人,城镇化率64.1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0亿元。
淮南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务院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等荣誉。
区划名称 | 淮南市 |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区划代码 | 340400 |
辖区面积 | 5533 km² |
人口数量 | 349 万人 |
车牌代码 | 皖D |
电话区号 | 0554 |
邮政编码 | 232000 |
行政驻地 | 田家庵区和风街88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大通区 | 340402 | 350 km² |
田家庵区 | 340403 | 255.7 km² |
谢家集区 | 340404 | 275.7 km² |
八公山区 | 340405 | 105 km² |
潘集区 | 340406 | 590 km² |
凤台县 | 340421 | 894 km² |
寿县 | 340422 | 2986 km² |
夏商时期,淮南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淮南主城区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之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三国吴国名将周泰是九江下蔡(今安徽淮南凤台)人。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
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
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
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
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
2006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回族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位置境域
淮南市位于东经116°21′5″~117°12′30″,北纬31°54′8″~33°00′26″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淮南市东西最长距离80.23千米,南北最长距离122.68千米,总面积553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淮南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东界为郯庐断裂,西临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坳陷,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受后期强烈改造,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个阶段,前震旦纪,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震旦纪—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先后经历了蚌埠、凤阳、皖南、加里东、华西力、印支等运动。其间地壳几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陆交互相地层。特别是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为煤炭资源的生成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而形成了境内大量的煤炭资源。侏罗纪—第四纪,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逐渐塑造出了本世纪的地貌特征。
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环山为一斜坡地带,宽约500米~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米~75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米~2500米,海拔30米~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米~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米~3000米,海拔17米~20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东为高塘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西为瓦埠湖一、二级洪冲积阶地;中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米~24米,对高差4米~5米。
气候
温度
淮南市是属于淮河以南地区,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偏高,平均气温16.6℃,较常年偏高1.0℃;全年只有2月、12月较常年分别偏低0.7℃、1.5℃,其余月份均较常年偏高,其中4月较常年偏高2.8℃。冬季平均气温3.5℃,较常年偏低0.1℃,为正常年份。年高温日数28天,较常年偏多11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8.9℃,出现在7月3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5.5℃,出现在1月23日。初霜出现在11月6日,终霜出现在3月13日,全年无霜期238天。
降水
淮南市全年降水量893.4毫米,与常年相比正常略偏少,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均。6月22日入梅,7月21日出梅,均较常年偏晚,梅雨量166.3毫米。12月22日,迎来第一场降雪。全年降水日数107天,暴雨日数5天。
日照
淮南市全年日照时数为1922.2小时,比常年偏少248.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3%,日照充足天数(日日照率>60%)180天,日照不足天数(日日照率<20%)114天。
淮南主城区水文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市境支流有东淝河、窑河、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石涧湖、焦岗湖、花家湖、城北湖等。人工河有茨淮新河。此外,还有蔡城塘、泉山、老龙眼、乳山、丁山、许桥等小型水库以及采煤塌陷区积水而成的众多湖泊、湿地,最大的为樱桃园(谢二矿塌陷区,亦称淮西湖)。淮南市水域面积40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约16%。
淮南市境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积层,面积约1650平方千米,探明可采储量4.5亿立方米,与地表年平均径流量大致相等。淮河以北地下含水层平面分布可分为3个区域。富水区分布于市境泥河、祁集、平圩、高皇、段湾等地区,单井出水量每小时75立方米左右;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武集、贺疃等地,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2立方米左右;弱富水区分布于芦集、架河、田集、古沟、龚集、夹沟、苏嘴等地,单井出水量每小时25立方米左右。水质属于重碳酸钙、镁水,矿化度500~600毫克/升。
矿产资源
淮南市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能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有煤炭、煤层气、地热等资源。二是煤炭资源优势突出,分布集中,且煤质优良。此外,还有高岭土、石灰岩、白云岩、磷矿、含钾岩石、陶粒页岩、砖瓦粘土、地下水、矿泉水等资源。
淮南煤田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占安徽省的70%,占华东地区的32%。早在明朝中叶,市境居民即开始土法采煤。《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江南通志》、《凤阳府志》、《怀远县志》、《凤台县志》多有记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打造兵器,中都(凤阳)留守司士卒到上窑山采取大量煤炭。不仅如此,民间开采也很踊跃。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凿九龙岗西矿时,于民窑废坑中挖出一块石碑,记载了开采经过以及开采人姓名,时间是明万历年间,明代民窑开采情况可见一斑。清初禁止煤炭开采,市境土法采煤衰落。及至清末,近代工矿业萌芽,朝廷重臣孙家鼐也支持皖省兴办矿务。
新中国建立以后,淮南煤炭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2年3月,淮南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矿井蔡家岗煤矿(谢家集一矿)建成投产,揭开了淮南煤矿建设的序幕。1954年,谢家集二矿、三矿、李郢孜一矿先后破土兴建,分别于1956、1957年投产;1955~1964年,先后又有李郢孜二矿、毕家岗矿、李嘴孜煤矿、孔集矿动工兴建并竣工。云集淮南西部的建井工人,住窝棚、吃咸菜、战酷暑、斗严寒,创造了矿井建设的高速度。至1964年,淮南矿区新增矿井7座,设计能力达到855万吨。
2009年,淮南市煤炭产量达到8000余万吨。2011年煤炭产量已达到1亿吨左右。是中国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
电力资源
淮南电力工业是伴随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门类。民国19年(1930年),九龙岗煤矿创办之初,购进1台7.5千瓦直流发电机,建发电房,是为淮南电力工业的源头。此后,电力工业一直是煤炭工业的一部分,从属于淮南煤矿。日本侵占淮南煤矿期间,为了掠夺资源的需要,在田家庵建立了下窑发电所,架设田家庵—大通—九龙岗输电线路。至日本投降,淮南发电装机容量由沦陷前的数千瓦增至6000千瓦。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复兴三年”电力建设规划,兴建下窑第三发电所,到淮南解放前夕,淮南发电装机容量为8200千瓦,设大通、九龙岗、八公山3座变电所及田家庵升压站,构成建国前安徽省唯一的区域性电网,除了工业用电之外,民用电也已经开始。
淮南解放后,电力工业由煤矿附属地位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田家庵电厂进行改建,1956年,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在田家庵电厂投产,成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田家庵发电厂经过5期扩建,装机容量达到60.1万千瓦,包括了6000千瓦、1.2万千瓦、2.5万千瓦、12万千瓦等不同型号的国产、进口机组,如同一座电力工业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淮南新上马的火电机组占“皖电东送”总装机量的85%以上,是“皖电东送”当之无愧的“领军主力”。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000万千瓦,发电总量460亿千瓦时以上。是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
森林资源
2016年,淮南有上窑、洞山、妙山、八公山、武集等6个国有林场,经营面积4351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282公顷,国家公益林面积3323公顷。森林公园面积4052公顷,其中上窑林场、洞山林场、妙山林场、八公山林场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3469公顷。凤台林场属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面积582公顷。
水资源
2016年,淮南市平均降水量1094.3毫米,较2015年少1.6%,较多年均值偏大20.3%,属丰水年份。淮河干流凤台(硖山口)站年最高水位22.02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26位。淮河干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20.59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31位。全市水资源总量20.97亿立方米,全市湖泊、洼地及中小型水库正常蓄水量约为9.27亿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22.56亿立方米,用水总量22.5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1.8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2.7%;工业用水量7.6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4%。全市耗水总量11.68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66.5%。全市人均用水量476.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82.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9.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76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为0.556),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42.0立方米。
人口
2016年末,淮南市常住人口345.6万人,比2015年增加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05%,比2015年末提高1.38%。全市人口出生率12.72‰,比2015年末提高0.15‰;死亡率5.9‰,提高0.37‰;自然增长率6.82‰,下降0.22‰。年末户籍人口389.1万人,比2015年增加5.7万人,其中:男性204.3万人;女性184.8万人。
民族
淮南市有3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8万人,居安徽省第二位,占全市总人口的2.1%。全市有4个民族乡、23个民族村,分别占安徽省民族乡村数量的44.4%和17%,此外还有4个民族社区。
综述
淮南文化底蕴厚重。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淮南市力打“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五张牌”,激活“文化强市”。积极推动《淮南子》“古为今用”,大力宣传《淮南子》,扩大影响。一批花鼓灯专业表演团体,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国演出,展示花鼓灯艺术的品牌优势。从1992年开始,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承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
主要文化
寿春楚文化
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
花鼓灯
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推剧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属于稀有剧种。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
节日
“中国豆腐文化节”简称“豆腐文化节”,每年9月15日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自1992年起连续在淮南举办,豆腐作为一种传统养生食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淮南在豆腐的发明、制作、食用及以豆腐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为人类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人类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豆腐文化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景点
截至2015年3月,淮南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到24家,其中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6家。
A级景区4A | 八公山 | 上窑森林公园 | 焦岗湖 |
龙湖公园 | 焦岗湖影视城 | 天宝双遗文化园 | |
3A | 舜耕山 | 卧龙山 | 茅仙洞 |
淮河风情园 | - | - | |
2A | 峡山口 | 淮河民俗风情园 | 大通万人坑 |
名山名水 |
八公山、上窑山、焦岗湖、龙湖公园、峡山口、卧龙山、忘情谷、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
---|---|---|
现代建筑 |
焦岗湖影视城、淮河民俗风情园、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金地国际城运动主题公园、淮南海洋馆、金地国际城运动主题公园、淮南八公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洞山公园、淮南市奥林匹克公园、淮南子文化园 | |
历史遗产 |
寿县古城、天宝双遗文化园、古寿州窑遗址、大通万人坑、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春申君陵园、赖山村、古佛寺、廖氏宗祠、汉淮南王宫、华夏第一人文洞府、观音寺 |
美食
淮南豆腐宴 |
八公山豆腐,以八公山清冽甘甜的古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加之豆腐发祥地世代相传的工艺制作而成,使得淮南豆腐不仅口感细腻绵滑,营养丰富;也更显得质地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更为神奇的是,淮南豆腐还能够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淮南八公山豆腐制品已多达数十个种类,烹饪方法达30余种,可做成菜肴400余种。淮南八公山豆腐晶宝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故而名贯古今。 | |
---|---|---|
淮南牛肉汤 |
淮南地处淮河南岸,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牛羊遍地,特别盛养牛羊,当地古沟一带又是回民居住地,对牛肉酷爱。对牛肉的加工也有独到之处,牛肉汤更是淮上人家美味佳肴,早餐的最主要食品。淮南牛肉汤选用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按一定的比例经传统工艺炮制。久经熬制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汤,喝多不上火,嗓不干,再配以粉丝和干丝,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 |
上窑馓子 |
上窑粗条馓子,也称“油果”、“油面条”。(上窑、洛河一带较为多见)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等和成油面,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黄色、金黄色。具有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 | |
夏集面圆 |
夏集面圆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有面粉、豆粉、五花肉、鸡蛋、淀粉等;辅料有适量葱、姜、盐、味精、五香粉等。其特点是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 | |
其他 |
芦集绿豆圆、潘集酥瓜、淮南益益乳业、平牧“豆麸”饼干、淮南草莓 |
古代名人 | 刘安 | 孙叔敖 | 雷被 | 大禹 | 谢玄 | 黄歇 |
孙家鼐 | - | - | - | - | - | |
艺术影视 | 周涛 | 张燕 | 宋一平 | 蔡维燕 | 陈玉先 | 金克木 |
王亚非 | 马勇 | 韩美林 | 王思超 | 孙艺菀 | 郭冬临 | |
政治教育 | 王珉 | 程安东 | 李扬 | 孙大华 | 廖运周 | 孙亚明 |
陈传阔 | 宫俊英 | 宋世鹏 | 张琦 | 柏耀平 | 刘明善 | |
体育 | 丁照芳 | 张亮友 | 王德玫 | 陈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