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E5地名网www.ehome5.net],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区划名称 | 湖北省 |
---|---|
行政级别 | 省 |
区划代码 | 420000 |
辖区面积 | 185900 km² |
人口数量 | 5927 万人 |
车牌代码 | 鄂A – 鄂S |
电话区号 | 027、0710-0728 |
邮政编码 | 430000-443000 |
行政驻地 | 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7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
地理位置 | 中国中部,长江中游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武汉市 | 420100 | 8569.15 km² |
黄石市 | 420200 | 4583 km² |
十堰市 | 420300 | 23600 km² |
宜昌市 | 420500 | 21227 km² |
襄阳市 | 420600 | 19774.41 km² |
鄂州市 | 420700 | 1594 km² |
荆门市 | 420800 | 12400 km² |
孝感市 | 420900 | 8910 km² |
荆州市 | 421000 | 14104 km² |
黄冈市 | 421100 | 17453 km² |
咸宁市 | 421200 | 9861 km² |
随州市 | 421300 | 9636 km²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422800 | 24111 km² |
仙桃市 | 429004 | 2538 km² |
潜江市 | 429005 | 2004 km² |
天门市 | 429006 | 2622 km² |
神农架林区 | 429021 | 3253 km² |
地名由来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建置沿革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郡、南阳郡、长沙郡、黔中郡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江郡、安陆郡、永安郡、江夏郡等。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10府,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个地区,1个自治州,8个省辖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候特征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日照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气温
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降水
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梅雨期。
水系水文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现有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土壤类型
湖北省共有14个土类,32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
植被条件
按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湖北省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水生植被;12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和水生植被等,30个群系组,124个群系。
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植物资源
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瓜蒌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动物资源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87种,其中两栖类48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兽类121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20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和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截至2019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927万人,其中,城镇3615.47万人,乡村2311.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全年出生人口67.21万人,出生率为11.35‰;死亡人口41.93万人,死亡率为7.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
代表文化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约为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和造型艺术,既是楚文化中漆木器灿烂多彩的源头,也是楚文化彩绘和造型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
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青铜文化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铁器出现之前,铜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金属。楚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文化进程”均“蕴蓄于其中”。楚国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敦、盏、壶、缶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文物古迹
湖北省文物点有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西汉沿革至今的问津书院;蕲春县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今赤壁市)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绵亘800里,其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武当山被国家列为“AAAA级旅游区”,并获建设部“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明显陵
明代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
杂技
武汉杂技厅于1992年建成,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汉绣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楚剧
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
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荆州花鼓戏
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黄梅戏
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此外还有湖北渔鼓、江汉平原皮影戏、湖北道情、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武汉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谭鑫培的故乡。
方言俚语
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的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彩、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孟子曾用南蛮言这个比喻,形容楚人语音的奇特难懂。
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在扬雄《方言》中,楚与魏、卫、宋、郑、韩,吴、齐、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区共有的方言词汇约70个,其中与吴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吴方言比较接近。
风俗习惯
楚人以稻米为主食,在楚纪南城内,发现五外有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楚国的水果种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说法。
服饰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装束。楚人的衣着具有地域色彩,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与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宗教分布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传统宗教文化格局。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吴诚真、以及近年圆寂的湖北籍高僧本焕大师、净慧长老、昌明法师等均诞生于湖北。武当山李光富道长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首位当选全国性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宗教人士。
湖北省信教群众约167万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418处,其中,佛教1891处,道教665处,其中,全国重点寺院宫观7处: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
城市 |
特产 |
---|---|
武汉 | 武昌鱼、新洲双柳泡菜、李集小香葱等 |
黄石 | 黄石灵溪豆豉、金柯辣椒、松花皮蛋、大冶桔片爽、阳新豚、阳新枇杷等 |
十堰 | 武当灵芝、武当山冻豆腐、黄龙鳜鱼、郧西葛根、竹溪黄连等 |
宜昌 | 宜都蜜柑、秭归脐橙、宜昌天麻、资丘皱皮木瓜等 |
襄阳 | 汉水牌砂梨、清汤、紫金香菇等 |
鄂州 | 沼山胡柚、梁子湖大闸蟹、华容葡萄、太和千张等 |
荆门 | 京山桥米、京山白花菜、京山乌龟、葛粉、栗溪香菇等 |
孝感 | 大悟板栗、孝感麻糖、庙头黄花、孝感早蜜桃等 |
荆州 | 洪湖莲子、荆州甜酸独蒜、松滋荞麦豆皮、洪湖莲藕、荆江麻鸭等 |
黄冈 | 策湖菱角、武穴菜籽油、挪园青峰茶、孔垅梅发兴酱干、太白湖藕、卢列粉丝等 |
咸宁 | 蒲圻贝母、野桂花蜂蜜、赤壁猕猴桃、羊楼洞砖茶、乌药等 |
随州 | 随州银杏、随州蜜枣、随州泡泡青、广水奎面、广水白灵菇、广水胭脂红鲜桃、随州油桃等 |
恩施州 | 鹤峰葛仙米、大派火腿、板桥党参、贡水白柚、关口葡萄、恩施紫油厚朴等 |
武汉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汉阳、武昌、黄陂等区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武汉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豆丝、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等。
荆宜菜
包括荆州、江汉、宜昌等地区的风味佳肴。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调淡水鱼鲜技艺见长。诸如蟠龙菜、荆沙鱼糕、二回头,鸡茸笔架鱼肚、八宝海参、散烩八宝等独具特色。
襄郧菜
是湖北省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阳和郧阳(今十堰)地区的风味为基础,吸收鄂豫陕渝四省的风味。特点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加以特产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热烧、生炸、回锅、凉拌居多。代表菜有:岘山槎头鳊鱼、汉江鲌鱼类菜肴、武当猴头、太和鸡、郧阳三合汤、蜜枣羊肉等。
鄂东南菜
特点是用油宽,火劲足,擅长大烧、油焖、干灸,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菜有:黄州东坡肉、瓦罐鸡汤、梅花牛掌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百花莼菜、薇菜烩肉丝、小米年肉等特产名菜。
城市 |
美食 |
---|---|
武汉 | 武汉红豆沙、青山麻烘糕、八卦汤等 |
黄石 | 金牛千张皮、黄石港饼等 |
十堰 | 竹溪碗糕等 |
宜昌 | 三峡苕酥、金箍条等 |
襄阳 | 襄阳夹沙肉、襄阳夜壶油茶、襄阳玉带糕、襄阳糊辣汤等 |
鄂州 | 诸葛烤鱼、鄂州东坡饼、石锅耙泥鳅、小天池蒸南瓜等 |
荆门 | 钟祥盘龙菜、荆门八角雪枣、万寿羹、钟祥米茶等 |
孝感 | 孝感米酒、汉川荷月、云梦鱼面、宫廷烤鸡等 |
荆州 | 洈水鳜鱼、笔架鱼肚等 |
黄冈 | 珍珠果米酒等 |
咸宁 | 咸宁桂花糕、嘉鱼麻糖、鸡蛋麻花等 |
随州 | 广水滑肉等 |
恩施州 | 张关合渣、土家十大碗、洋芋粑粑、土家油茶汤等 |
5A级景区
共12家
宜昌长阳清江画廊风景区 | 湖北省襄阳市古隆中景区 | 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 |
武汉木兰山风景区 | 神农架风景区 | 十堰武当山风景区 |
武汉黄鹤楼 | 宜昌秭归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 武汉东湖风景区 |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 | 恩施大峡谷 | 三国赤壁古战场 |
4A级景区
共101家
黄冈英山大别山主峰风景区 | 恩施鹤峰县满山红景区 | 武汉华侨城欢乐谷 |
武汉金龙水寨景区 | 武汉黄陂区姚家山风景区 | 宣恩伍家台乡村休闲度假区 |
恩施州杨梅古寨景区 | 孝感董永公园 | 武汉市黄陂区农耕年华景区 |
襄阳保康尧治河旅游区 | 襄阳凤凰温泉旅游区 | 来凤县仙佛寺景区 |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 | 武汉木兰清凉寨 | 武汉东湖落雁景区 |
咸宁温泉谷度假区 | 武汉科技馆 | 武汉市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
黄冈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 始县野三河景区 | 武汉木兰天池景区 |
黄冈市麻城五脑山 | 武汉九真山 | 英山县桃花冲风景区 |
房县野人谷旅游区 | 利川市龙船水乡景区 | 黄石市东方山风景区 |
宜昌石牌要塞旅游区 | 黄冈市东坡赤壁风景区 | 荆州市博物馆 |
建始县石门河景区 | 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 | 宜昌市玉泉寺景区 |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 武汉晴川阁 | 十堰郧西县天河旅游区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湖北省博物馆 | 宜昌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 |
黄冈浠水县三角山旅游风景区 | 十堰丹江口市净乐宫 | 宜昌朝天吼漂流景区 |
孝感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 十堰五龙河风景区 | 宜昌三峡大瀑布景区 |
神农顶风景区 | 黄冈麻城龟峰山风景区 | 武汉木兰草原风景区 |
京山市绿林山风景区 | 恩施巴人河景区 | 十堰郧西龙潭河景区 |
武汉归元寺 | 宜昌柴埠溪峡谷风景区 |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
孝感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区 | 荆州古城 | 咸宁陆水湖风景区 |
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 | 神农架天燕原始生态旅游区 | 孝感天紫湖生态度假村 |
十堰九龙瀑风景区 | 宜昌三游洞风景区 | 荆门钟祥明显陵 |
孝感汤池温泉 | 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 | 十堰丹江口太极峡风景区 |
中国千年银杏谷 | 咸宁太乙温泉度假村 | 黄石大冶雷山风景区 |
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区 | 恩施土司城 | 利川市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景区 |
鄂州莲花山风景区 | 神农架红坪景区 | 黄冈遗爱湖公园 |
恩施唐崖河旅游风景区 |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 武汉云雾山风景区 |
黄冈罗田天堂寨 | 十堰黄龙滩旅游度假区 | 宜昌远安鸣凤山景区 |
黄冈红安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 宜昌九畹溪旅游区 | 孝感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
荆门钟祥黄仙洞 | 咸宁通山九宫山 | 保康县五道峡风景区 |
巴东县链子溪原生态文化旅游区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 武汉博物馆 |
武汉革命博物馆 | 麻城市烈士陵园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
十堰市博物馆 | 嘉鱼县山湖温泉风景区 | 龙佑赤壁温泉度假区 |
咸宁楚天瑶池温泉度假村 | 咸宁三江森林旅游区 | 随州市玉龙温泉欢乐谷 |
随州西游记漂流 | 咸丰坪坝营原生态休闲旅游区 |
3A级景区
共101家
荆门市龙泉公园 | 恩施利川朝阳洞景区 | 荆州市万寿园 |
十堰郧县龙吟峡旅游景区 | 恩施巴东寇准文化公园 | 十堰市人民公园 |
十堰丹江口大坝旅游区 | 咸宁通城县黄龙山旅游区 | 宜昌泗溪生态风景区 |
十堰四方山植物园 | 咸宁赤壁中华水浒城 | 荆州张居正故居 |
宜昌当阳关陵 | 荆州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 十堰丹江口金蟾峡旅游区 |
黄冈红安七里坪长胜街景区 | 十堰郧县虎啸滩风景区 | 宜昌中华鲟园 |
襄阳南河小三峡风景区 | 襄阳南漳水镜庄风景区 | 宜昌鸣翠谷景区 |
宜昌宜都奥陶纪石林 | 十堰竹山女娲山风景区 | 十堰龙泉寺旅游区 |
宜昌兴山昭君村 | 鄂州西山风景区 | 宜昌链子崖风景区 |
襄阳枣阳白水寺风景区 | 宜都古潮音洞度假山寨 |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古门景区 |
京山王莽洞风景区 |
姓名 |
生卒 |
简介 |
---|---|---|
申包胥 | 约前540—前450 |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忠贤典范 |
陈良 | ?—前325 | 荆楚大儒、儒家八派之“仲良氏之儒”学派代表人物 |
屈原 | 约前339—约前278 | 楚国诗人、政治家 |
宋玉 | 约前298—约前222 | 楚国辞赋家 |
李时珍 | 1518—1593 |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
毕升 | ?—1051 | 北宋著名发明家 |
张居正 | 1525—1582 | 明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
李维桢 | 1547—1626 | 晚明文坛盟主、礼部尚书 |
王昭君 | 约在前54年—前52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庞统 | 179—214 | 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 |
陆羽 | 733—804 | 茶圣 |
伍子胥 | ?—前484 |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
孟浩然 | 689—740 | 唐朝著名诗人 |
米芾 | 1051—1107 | 北宋书法家、画家 |
皮日休 | 约834—883 | 晚唐文学家、散文家 |
马谡 | 190年—228 | 蜀国丞相参军 |
张柬之 | 625—706 | 唐朝名相 |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明代后期 | “公安派”领袖、著名的文学家 |
陈友谅 | 1320—1363 | 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
李先念 | 1909.6.23-1992.6.21 |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
董必武 | 1886—1975.4 |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
张文秋 | 1903—2002 | 中共早期党员、革命老人、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主席的“双重儿女亲家” |
聂绀弩 | 1903—1986 | 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杂文大家、古典小说研究专家 |
刘华清 | 1916—20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
徐海东 | 1900一1970 |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
项英 | 1898—1941 |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
恽代英 | 1895—1931 | 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家、教育家 |
黎元洪 | 1864—1928 | 民国总统 |
施洋 | 1889—1923 | 早期革命家 |
聂凤智 | 1914—1992 | 军事家、上将 |
陈锡联 | 1915—199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
李汉俊 | 1890—1927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
张难先 | 1873—1968 | 民主革命家 |
李书城 | 1882—1965 | 同盟会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
吴仪 | 1938.11— | 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 |
谢富治 | 1909-1972 | 开国上将 |
陈潭秋 | 1896-1943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韩先楚 | 1913-1986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 |
王建安 | 1907—1980 | 军事家、上将 |
秦基伟 | 1914.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上将 |
聂海胜 | 1964.9 | 中国特级航天员、少将 |
吴惠良 | 1961.4 | 《汉字字体鉴赏辞典》编委会主任兼主编 |
吴雁泽 | 1940·3 | 武汉市文化副局长、武汉音乐家协会主席 |
雷军 | 1969.12 | 小米手机创始人、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
周鸿祎 | 1970.10 | 360公司创始人、奇酷CEO及知名天使投资人 |
邱汉桥 | 1958 | 国画大师,“北势南气”学术体系创始人 |
彭清华 | 1957.4—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
胡春华 | 1963.4—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
唐良智 | 1960.6—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
朱厚熜 | 1507—1567 | 即明世宗,后世称嘉靖皇帝 |
王建军 | 1958.6—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青海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
宋轶 | 1989.10.31— | 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
王永康 | 1963.11—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
阮成发 | 1957.10— | 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