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隶属于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介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是首都的西南门户。区政府所在地良乡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中首都十四个中心卫星城之一,距京城(六里桥)25公里,辖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截止2019年末,下辖28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154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18.8万。
房山历史悠久[E5地名网www.ehome5.net],素来有“人之源”“城之源”和“都之源”的美誉,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3063年历史的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被史学界视为北京古代城市发展的起点;860多年前的金代皇陵,印证了北京建都的沧桑。
房山生态环境优越,境内有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原始次生林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方规模最大的石花洞、银狐洞等岩溶洞群;房山交通便利,境内有京港澳高速、北京-昆明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京雄高速等交通要道,以及北京地铁房山线和北京地铁燕房线等轨道交通,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仅需半小时车程,距雄安新区、首都核心区均在1个小时车程内。
区划名称 | 房山区 |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区划代码 | 110111 |
辖区面积 | 2019 km² |
人口数量 | 125.5 万人 |
车牌代码 | 京 |
电话区号 | 010 |
邮政编码 | 102488 |
行政驻地 |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政通路1号 |
气候条件 | 温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北京西南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城关街道 | 110111001 | |
新镇街道 | 110111002 | |
向阳街道 | 110111004 | |
东风街道 | 110111005 | |
迎风街道 | 110111006 | |
星城街道 | 110111007 | |
良乡地区 | 110111008 | |
周口店地区 | 110111009 | |
琉璃河地区 | 110111010 | |
拱辰街道 | 110111011 | |
西潞街道 | 110111012 | |
阎村镇 | 110111101 | |
窦店镇 | 110111103 | |
石楼镇 | 110111104 | |
长阳镇 | 110111105 | |
河北镇 | 110111107 | |
长沟镇 | 110111108 | |
大石窝镇 | 110111109 | |
张坊镇 | 110111110 | |
十渡镇 | 110111111 | |
青龙湖镇 | 110111112 | |
韩村河镇 | 110111115 | |
霞云岭乡 | 110111208 | |
南窖乡 | 110111209 | |
佛子庄乡 | 110111210 | |
大安山乡 | 110111211 | |
史家营乡 | 110111212 | |
蒲洼乡 | 110111213 |
西周燕国曾设都于境内。
秦,为上谷郡。
汉,为良乡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万宁县。
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奉先县,故治在今房山镇,属中都路大兴府。
元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两县属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属中都路大兴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大都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奉先县改名房山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于房山、良乡二县与邻县交界处曾设置以下民主政权。因处战争年代,县政府驻地及区划均不固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良乡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房山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县政府驻房山城。
1958年,原河北省房山、良乡县合并为周口店区。
1960年,周口店区改名房山县,归属北京市。
1980年,城关、周口店部分地区约36平方公里划出成立燕山区。
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房山区,区政府驻房山,其行政区划为原房山县和燕山区范围。
199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将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良乡镇。
位置境域
房山区隶属北京市,位于北京西南。北邻门头沟区;东北与丰台区毗连;东隔永定河与大兴区相望;南部和西部分别与河北省涿州市和涞水县接壤。位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之间。
地质地貌
地质
房山区地属于燕山沉降带西山拗褶区一部分,中、上元古界特别发育。西山拗褶区包括北京西山山区和平原区大部分,地质特征是自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地壳运动一直处于下降凹陷状态。后受燕山运动影响,西部褶皱隆起成山,即北京西山。根据地质构造差异,房山区地又分属于三个地质单元:北京西山褶皱隆起区、北京向斜区和大兴隆起区。
房山区地层发育较齐全,除太古界地层没有出露,缺失上奥陶系至下石炭系和三迭系地层之外,从震旦系的浅变质岩到第四纪沉积物都有出露,总厚度19027米。
地貌
房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明显控制着地貌形态。良乡一前门断裂以东,至少有一定范围为早白垩纪沉积层物源地。在坨里出露的及平原下埋伏的早白垩纪沉积层分布范围,大体上代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断裂升降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的底部平原。从坨里砾岩和钻孔中所见的白垩纪沉积,大致说明物质主要来自火山岩分布区域。房山区范围内的山地部分沉降幅度略小一些,褶皱后所产生的主要形式又转而为穹窿、盆地等。
房山区北部有小规模的花岗闪长岩体成为较典型的花岗岩丘陵地貌。其地貌类型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根据其成因一形态原则房山区地可划分为8个地貌类型,分别是低山、中山、丘陵、岗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洼地、河漫滩。
气候条件
房山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境内地貌复杂,山区与平原间相对高差悬殊,气候有明显差异。
四季划分及特征
按候温划分四季标准,以平原区房山站和山区霞云岭站为基点:平原春季始于4月6日,终于5月25日,长50天;山区春季始于4月11日,终于5月20日,长40天。平原夏季始于5月26日,终于9月5日长103天;山区夏季始于5月21日,终于8月31日长103天。平原秋季始于9月6日,终于10月25日,长51天;山区秋季始于9月1日,终于10月25日,长56天;平原冬季始于10月26日,终于来年4月5日,长162天;山区冬季始日和平原同,终日却晚为来年4月10日,长167天。山区和平原比较夏季日数相等同为103天,秋冬两季山区比平原各多5日春季山区比平原少10日。四季特征鲜明,春季干旱多风沙,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且多大到暴雨,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但降温快,时有初霜过早来临,出现冻害,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气温
房山年平均气温平原为11.6℃,山区为10.8℃。1月份是一年内气温最低月份月平均气温平原为—5.2℃,山区为—5.0℃。3月份上升到0℃以上。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平原为26℃,山区为24.4℃。12月降到0℃以下。气温年较差平原为31.2℃,山区为29.4℃。极端最低气温,平原—26℃,出现于1966年2月22日,山区—18.3℃,出现于1968年12月31日。极端最高气温,平原为43.5℃,1961年6月10日出现于山前炒米店,山区39.3℃,出现于同日。气温日较差大小除受纬度影响外还与地形和天气状况关系密切。春秋季日较差大于冬夏季,春季又大于秋季。由于霞云岭地区春季云量比秋季多使秋季日较差大于春季,4月平均日较差为10.7℃,10月为11.2℃也是北京地区日较差最小的地区。年均日较差为10.4℃,平原平均日较差为11.9℃。
根据新中国建立后气象资料统计,房山地区初霜日期,平原平均在10月14日最早提前到10月2日,山区平均在9月30日,最早提前到9月28日。终霜日期平原平均在3月29日,最晚推迟到4月26日,山区平均在3月28日最晚推迟到4月26日。全年无霜期平原地区191天,山区201天。
降水
平原年平均降水量602.5毫米,山区为645.2毫米。由于山脉的屏障作用沿西山的百花山一线及山南史家营一带,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大安山地区接近650毫米。年际间降雨不均衡。降水量最多的1954年,降水量为1322.0毫米(《北京自然地理》中为1966年,降水量最多为830.0毫米),降水最少为1965年,降水量仅为291.7毫米(《北京自然地理》中为1965年,降水量为263.1毫米)。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降水量的乙5倍。降水年际平均绝对变率平原为158.7毫米,相对变率为26.3%。山区绝对变率为130.8毫米,相对变率为20.3毫米。其中1月相对变率最大7月最小。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历年平均降水量10.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春季(3月至5月)历年平均降水量6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1%夏季(6月至8月)历年平均降水量48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9%其中1965年夏季降水量最少为194.4毫米,秋季(9月至11月)历年平均降水量87.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4%。
季风
冬春季盛行偏北和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和偏南风。霞云岭为向南开阔的谷地终年盛行南风。据1955年~1980年资料,平原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山区为1.8米/秒。全年以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季风速最小。4月份平原平均风速3.4米/秒,山区为2.5米/秒,8月份平原平均风速为1.5米/秒,山区为1.3米/秒。两月风速相差近一倍。平原最大风速为22.7米/秒,山区为17.0米/秒。一年中大风(瞬时风速≥17米/秒,风力为8级)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且持续时间长。房山平原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0.6天,山区为12.0天;平原年大风日数最多为37天;山区为31天;平原年大风日数最少为7天;山区为5天。
水文特征
1928年《房山县志》载,房山县有大小河流70余条,总长约1450里。民国良乡县河流除琉璃河、挟括河上游在房山县境,房山志书已载外另有茨尾河、小广阳河、减水河等几条河流。迄80年代,房山境内仅剩13条河流,其中大石河、拒马河、小清河3条为较大河流。大石河发源于境内,其它两条河发源于境外为过境河。永定河为大兴县和房山区界河。
据1960年~1961年北京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调查,房山县大小山泉150余处。70年代因雨量偏少山区及半山区地下水位下降不少山泉枯竭。1980年房山县水利局再次调查仅存山泉49处。因泉为地下水于地表出露所成,故干旱季和雨季测得数相差极殊。另据《北京自然地理》载房山区山泉97个,泉数占北京市总数7.78%径流量年均5716.73万立方米占全市28.33%。较大山泉有高庄泉、甘池泉、万佛堂泉、黑龙关泉等。
土地资源
依1982年12月《北京市房山县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报告》房山县土地总面积239.14万亩。其中平原区土地面积66.38万亩,占总面积27.76%,丘陵区土地面积80.29万亩,占33.57%,山区土地面积92.47万亩,占38.67%。土地资源等级分布土质好的一等地14.6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6.1%,土质较好的二等地24.43万亩,占10.2%,土质一般的三等地38.41万亩,占16.1%,土质较差偏沙或偏粘的四等地22.71万亩,占9.5%,一般只宜林果牧而不宜种植的五、六等地,分别为49.05万亩和82.96亩,各占20.5%和34.6%,土质极差包括流动沙丘、卵砾石河滩地、粗沙质河滩地等地的七、八等地各占1.6%和1.4%。
1992年9月至1994年12月,历时二年余,区土地管理局依据国家土地管理局部署完成了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房山区土地总面积19.94万公顷。其中耕地4.57万公顷,园地0.64万公顷,林地4.92万公顷,牧草地0.03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1万公顷,交通用地0.24万公顷,水域0.8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6.28万公顷。迄1995年,居民用地增至2.61万公顷,交通用地增至0.26万公顷,耕地减到4.01万公顷。
2019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72.1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20.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2.4公顷,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28.2公顷,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用地11.3公顷。
水资源
2019年,房山区全年平均降水量472.8毫米。2019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989.6万立方米,比2018年末少蓄水115.9万立方米。全区总用水量2.6亿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5.3%。其中,生活用水9316.3万立方米,增长2.3%;生态环境补水4320万立方米,下降6.4%;工业用水6830.5万立方米,下降7.6%;农业用水5059.2万立方米,下降13.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31.5立方米/万元,比2018年下降11%。
地表水
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据1954年至1979年24年统计,拒马河张坊站实测径流量最大年份为1956年,达23.2亿立方米,最小年份为1972年为2.0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74亿立方米。大石河漫水河站实测径流量最大年份为1956年,达5.42亿立方米,最少年份为1975年为0.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6亿立方米。
另据1982年《房山县水资源普查及水利化区划》多年平均降水量655毫米,多年平均总降水量13.2亿立方米。除去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和蒸发量汇入河流产生地表径流4.67亿立方米,可控利用率为21.6%,仅1.0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3.63亿立方米,流失量占总量78.4%。山区平水年可控用水率仅1.7%,枯水年为3.18%,流泄率高达98.3%至96.8%。平原区可控利用率平水年为40%,枯水年为37.4%。其利用率虽比山区高但流泄率仍高达60%至62%。
地下水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于第四纪地层中。一类出水地区位于大石河、拒马河及小清河冲洪积扇包括小清河以西水碾屯以东的军留庄、马厂一带大石河冲洪积扇交道、东南召以西及赵各庄、石楼、梨园店一带拒马河出山口镇江营、双磨等地,日出水量大于5000立方米。二类出水地区位于一类地区外围,包括大石河滨坨里、芦村、琉璃河一带,小清河冲洪积范围内新瓜地、广阳城刺猬河滨刘庄、邢家坞等地,日出水量3000立方米,5000立方米。三类出水地区包括葫芦垡、窑上以北地区及十三里、李庄、南洛等地,日出水量1500立方米,3000立方米。四类地区含黄辛庄、周口店、岳各庄、南尚乐等地日出水量500立方米,1500立方米。五类地区日出水量少于500立方米,包括开古庄、南梨园及良乡塔坡等地。山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受地层岩性及地形条件影响水位埋深和水量变化幅度大开采困难。有些地区地下水溢出成泉,如著名的黑龙关泉、万佛堂泉及高庄泉、甘池泉等。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复杂山区地下水埋藏极不均匀故地下水实际上不能全部开采利用。据估测房山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2.4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据房山统计信息网2015年5月显示,房山区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7种。其中原煤的总储量18.5亿吨,与门头沟区并称为“京西煤仓”。大理石储量4.5亿立方米,7个品种,其中全国编号为M1101号的汉白玉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花岗岩储量1.2亿立方米,18个品种,,50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改造工程中三分之一花岗岩出自房山,获鲁班奖特别奖。优质石灰岩可采储量55亿吨。此外还有储量1.9亿吨的白云岩,储量5亿立方米的石板岩,储量4亿吨左右的页岩等10种主要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
据北京地情资料网房山区志显示,房山区有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铁储量2413万吨,铝土矿储量2034.8万吨,富矿少贫矿多难以炼铝,然可做高铝耐火材料。其余多金属矿品位及规模均不理想,无工业价值。
非金属矿产
据北京地情资料网房山区志显示,房山区有灰岩、大理岩等主要矿种18种。灰岩(含制灰灰岩、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等)分布广储量丰富。据市地质矿产调查队预测总储量可达109.3亿吨。另据对上万等14处矿点详细勘察至1985年估测储量为2.73亿吨。其中可用作制碱和电石用优质灰岩达0.35亿吨,占总储量13%,其余大部分可做普通水泥原料。
大理岩为房山第三大优势矿产资源其开采已有1300余年历史。其他品种有名贵的墨玉及螺丝转、艾叶青、芝麻花、银晶、北京红、白银晶、豆青等10余种。据预测大理岩总储量约4.56亿立方米。花岗岩亦为房山重要矿产之一。白云岩储量为1.73亿吨大部为一级品部分可达特级。砖用粘土矿层厚度4米~19米不等总储量466.2万立方米。其他建材类矿产有陶粒页岩、沙砾、瓷土、耐火粘土、石英、石墨、硅线岩及特种高铝耐火材料红柱石、玻璃原料石英沙岩,可代高铝耐火材料铁矾土等。
人口
2019年末,房山区常住人口125.5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6.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3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4.5%。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9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5.2%。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1人,比2018年末增加34人。全区户籍人口84.1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1.1万人,增长1.3%。
民族
截至2012年底,房山区内居住着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白族、朝鲜族等24个民族。
在房山区302处历史文化古迹中,有世界文化遗址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6处、市级15处、区级47处。区内驰名中外的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享有“北京人之家”的美誉;西周燕都遗址(琉璃河镇),称为“北京城之源”;13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云居寺,因藏有14278块石刻大藏经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北京敦煌”、“世界之最”;金陵遗址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皇家陵寝。
周吉祥塔
岳各庄乡孤山口村。建于明代。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18米,塔基由汉白玉石砌石垒,须弥座塔基束腰间砖雕花卉、人物故事等,形象逼真。塔身为八角形,每角有砖砌圆柱,塔上各层檐均采用正反叠涩做法,各层檐角梁重挂方形铜铃。
应公长老寿塔
岳各庄乡天开村。建于元代。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2米,造型秀丽挺拔,须弥座上砌三层莲花,柱形塔身正面开拱门,门楣上端嵌铭文:“应公长老寿塔”,各层檐下均有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
玉皇塔
位于南尚乐镇高庄村,建于辽,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5米,塔基为须弥座,塔身正面设券门,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宝刹。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方山云水洞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韩村河镇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距市区60公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因其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东魏年间,就有僧人开山建寺,被确认为北京地区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历代游人赋予“南有苏杭,北有上方”、“幽燕奥室”之美称。1993年被原林业部确定为全国二十家示范森林公园之一。
青龙湖水上游乐园
国家AA级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距北京市区约35公里,是以水体文化、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集生态环境保护、防汛、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上游乐园,被誉为“北京的小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