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首府景洪市。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面积有19124.5平方千米,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公里。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477米。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辖1个县级市、2个县,2017年,西双版纳常住总人口118.0万人[E5地名网www.ehome5.net],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7.87万人,傣族是主体民族,世居着13种民族。
西双版纳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建有1个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区划名称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
行政级别 | 自治州、地级行政区 |
区划代码 | 532800 |
辖区面积 | 19124.5 km² |
人口数量 | 118.0 万人 |
车牌代码 | 云K |
电话区号 | 0691 |
邮政编码 | 666100 |
行政驻地 | 景洪市 |
气候条件 | 热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云南省最南端 |
地名来源
“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块稻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建置沿革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勐泐先民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号称勐泐国,都于景德,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在景洪建立“景龙金殿国”,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九龙江(澜沧江)王”。
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1296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泰定四年(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贺圈”,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双版纳爆发了勐遮、六顺、顶真三土司与勐海、勐混土司及景洪宣慰使司之间的战争,云南当局派兵进入西双版纳弹压。
民国元年(1912年),在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把西双版纳分为八个行政区,柯树勋任总局长,先后属滇南道和普洱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始设车里、佛海、五福(南峤)、象明、普文、芦山(六顺)、镇越等七县和临江行政区,属普洱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后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5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及省批复文件,撤消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建制,按照传统习惯,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即设立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12个版纳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归版纳勐海领导)、易武瑶族自治区(归版纳易武领导)、布朗山区(归版纳勐混领导)、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归版纳勐养领导)。
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十二版纳合并为县级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
1959年7月30日,撤版纳建制,将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
197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从此,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
199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1994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
位置境域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面积有19124.5平方千米,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公里。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477米。
地质构造
西双版纳横跨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和贡山-腾冲两个褶皱系,以澜沧江断裂为分界线。前者为半坡复背斜和德化复向斜,后者占有临沧-勐海褶皱系东南端。
半坡复背斜以中生界类复理石建造、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建造并伴以磨拉石建造为主,红色建造零星出露,新生界磨拉石建造不整合其上。德化复向斜,中生界红色建造大面积分布,局部为磨拉石建造、碳酸盐建造与含煤碎屑建造。临沧-勐海褶皱东南端,出露元古界澜沧群与大勐陇变质岩,华力西-印支期勐海花岗岩基占据很大空间。
地形地貌
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褶皱系的末端,山地丘陵约占95%,山间盆地(坝子)和河流谷底约占5%。全州周围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南低。以澜沧江为界,分中、西、东3个地貌区域。东部无量山脉,纵贯景洪市东北部和勐腊县,海拔1000-1500米。西部为怒江山脉余脉,分布在勐海县全境。除有少数珠状相串的盆地和低山外,多为切割山峦,山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中部被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侵蚀切割成众多的开阔低峡和群山环抱的宽谷盆地,集中在景洪市西部、南部和勐腊县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西双版纳属整个地势多为高度被切割的山原地貌。州内最高点在勐海东北部的滑竹梁子,海拔为2429.5米,最低点在勐腊县良各脚西南的澜沧江河谷,海拔470米。
河流水系
西双版纳境内河流属于澜沧江水系。有大小河流2761条,河网总长达12177公里,河网密度0.633平方千米。全区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5亿立方米。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岗果日峰的扎曲,流自昌都后始称澜沧江,全长2354公里,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千米,其中在中国境内全长2198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澜沧江在景洪市河段干流总长174公里,流域面积7093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7.89亿立方米。河水大流量出现在9月份,历年最大流量128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59立方米/秒,出现在4月份;年平均流量1845立方米/秒。澜沧江于内勐腊县南腊河汇口流出国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后汇入南海。
气候特征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
西双版纳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降雨量1136-1513毫米。湿季期间,云雨多,风速小,日照少,气温高,湿度大。干季期间,云雨少,光照强,雾露浓重。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18.9℃-22.6℃之间。
矿产资源
西双版纳矿产有岩盐、铁、铜、锰、钴、稀土(磷钇矿、独居石)、褐煤、油页岩、铅、锌、汞、钨、金、高岭土等矿产。铁矿储量1.18亿吨,分布在景洪市疆峰、惠民、大勐龙、曼养、勐腊县新山、勐海县西定、曼来、吉良等地。盐矿储量250亿吨,含盐层面积约54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勐腊县东部勐伴、尚勇、磨歇等地。煤矿储量1450万吨,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大河沟、曼养、勐岗、勐往,景洪市勐养、普文、景讷和勐腊县勐远、尚勇等地。铜矿储量10530吨,主要分部在景洪市三达山、大勐龙,勐腊县瑶区、易武、象明等地。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勐海县三棵桩、勐板、旧豪,景洪市勐岭山,勐腊县的铸锅河、易田、曼康等地。水资源
西双版纳地表水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澜沧江干流过境水量,径流总量555.2亿立方米;二是发源于境外的河流汇入本州境内,总量为23.6亿立方米;三是州内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总量为119.2亿立方米。从西双版纳流出国境的总水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2.52亿立方米。西双版纳水能理论蕴藏量5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63亿度。澜沧江、普文河、补远江、流沙河、南阿河、南腊河、南览河、南果河为8条主要河流。
生物资源
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全州有森林面积151.66万公顷,有勐养、勐腊、勐仑、尚勇、曼稿、纳板河流域6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其中70万亩为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特有植物153种,如望天树、版纳青梅、云南肉豆蔻等;濒危植物134种,如西南紫薇、铁力木、云南石梓、云南美登木等。众多的植物种属相互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全州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西双版纳有脊椎动物762种(其中陆栖脊椎动物539种),占全国脊椎动物类1/4;无脊椎动物3000多种,鸟类427种,占全国鸟类种数36%;哺乳动物108种,爬行野生动物74种,鱼类10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达109种,保存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约300头),较为集中地分布着野牛、印支虎、绿孔雀、巨蜥、蟒及仅产于此地的鼷鹿等珍稀动物。
自然保护区类别 | 保护区名称 |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双版纳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国家森林公园 |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 | |
国家公园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
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 | 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 |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鼋、双孔鱼市级自然保护区 |
景洪布龙市级自然保护区 | 西双版纳罗梭江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 |
截至2018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常住总人口118.80万人,增加0.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为48.02%,提高1.17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59‰,死亡率为5.68‰,自然增长率为6.91‰。户籍总人口100.87万人。城镇人口40.0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为39.73%;少数民族人口78.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为77.86%。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51万人。西双版纳世居着13种民族。
西双版纳州十三种世居民族汉族 | 傣族 | 哈尼族 | 彝族 |
拉祜族 | 布朗族 | 基诺族 | 瑶族 |
苗族 | 回族 | 佤族 | 壮族 |
景颇族 |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西双版纳傣文为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以印度梵文为基础。
20世纪50年代,对西双版纳傣文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傣文称为新傣文,原有的文字称为老傣文。改进后的西双版纳傣文,在保留原来字母形式和表音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若干字母,改变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作了规范。
非物质文化
截至2018年5月,有11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二三批国家级保护名录,17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州级保护名录62人。
国家级保护名录: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基诺族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族弹唱、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南木诺娜、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傣族医药
省级名录:傣族壁画、傣族高升制作技艺、傣族关门节、开门节、普洱茶(七子饼)传统制作技艺、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基诺族特懋克节、傣族传统武术、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傣族大鼓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普洱茶老字号(车顺号)传统制作技艺等。
文学艺术
傣族诗歌与故事传说
在傣族文学艺术中,诗歌与故事传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傣族诗歌包括古歌谣、情歌、叙事长诗三个主要部分。古歌谣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产歌、仪式歌、祝福歌、习俗歌、儿歌等几个类型。情歌以主体内容而论,可分为“求爱诗歌”与“失恋诗歌”两大类。其特点都带有“情音”、“情话”、“情书”的混合含意。
傣族的叙事长诗有550部之众,包括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英雄史诗和悲剧叙事诗几个大类,神话史诗《鸟沙巴罗》《粘芭细敦》《兰嘎西贺》与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英雄史诗《沾响》称为“五大诗王”,长诗中有6部有名的悲剧叙事诗,即《线秀》《娥姘与桑洛》《叶罕佐与冒弄养》《葫芦信》《楠波冠》《宛纳与帕丽》。
傣族民间流传的故事多为口头流传,少数的手抄本。故事的种类有神州、历史传说、风流传说、生活故事、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童话寓言等等。
壁画艺术
傣族创造了民族特色鲜明的绘画艺术。其绘画主要有壁画、长诗文本插图,版漏金水装饰图案等。壁画主要绘制在佛寺的墙壁上,多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有“三魔女斗法”、“萨陲太子出游”、“鹿本生经”、“舍身喂虎”、“六象朝拜”、“菩提树下诞生”、“涅般”等。此外有少量以叙事长诗为题材的壁画和反映傣族生活、劳动、狩猎、沐浴、出征活动的画面。
歌舞
傣族称歌曲为“甘哈”。傣族传统的歌曲有歌乐、歌舞乐、赞哈乐三大类。民歌乐包括傣语称为“甘哈也尚”的劳动歌,称为“浪笙”的欢喜欢调以及山歌,用胡琴伴奏的歌曲、诉苦歌等。傣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孔雀舞蹈,主要有孔雀舞、金鹿舞、白象舞、歌舞、象脚鼓舞、武术舞等。表演孔雀舞、金鹿舞和白象舞,分别以孔雀、马鹿、白象的模具为道具,由表演者披戴模型,模拟孔雀、金鹿、大象的各种动作。
歌舞,常见有《依腊灰》《花环舞》《软苏舞》《荷花舞》《腊条舞》《帽子舞》《扇子舞》等。
象脚鼓舞,是以象脚鼓为道具,挎鼓边走边舞的男性舞蹈。舞者自作伴奏,配以蹲、踢、蹬、扫等腿部动作。节奏铿锵明快,动作刚柔兼容。
武术舞,是舞蹈与武术兼容的舞种,包括拳术舞、精术舞、刀术舞。舞者为男性,或赤手空拳、或手持刀、棒、双人对舞,作击、刺、劈、砍、配以腿部的跃、蹲、蹬、扫动作,以锣鼓作伴奏而舞。
贝叶经与傣族文学
傣文贝叶文献包括两个大类:佛教经典、傣文文献。傣族的贝叶文学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记录、整理和改变傣族民间古老的口承文学作品;引入信奉南传佛教的诸民族国家的文学作品;由佛寺培养的傣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作品。
民族习俗
服装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民居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南北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民族节日
傣族重大传统节庆有“桑堪比迈”(泼水节)、豪瓦萨(守夏或入雨安居,俗称关门节)、奥瓦萨(出守夏或出雨安居,俗称开门节)等。哈尼族(阿卡人)主要有“嘎汤帕”、“耶苦扎”等传统节日。
傣族:“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生”。
哈尼族:“嘎汤帕”节:(思念祖先、弃旧迎新的意思),公历1月2日至4日。人们舂糍粑,祭家神、办酒席。男女青年邀约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无论老少都打陀螺。
拉祜族:“拉祜族”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主要食品是舂糯米粑粑。初一早晨去山泉抢新水。初一至初三称为女人年,由男人招待客人,操持家务,初十四至十六为男人年,男人可以上山打猎,纵酒欢歌,节日主要活动是跳芦笙舞。
布朗族:“豪瓦萨”节:即关门节,公历7月中旬。家族成员向家族长举行“松玛”(忏悔)仪式,祈求来年平安无事,消灾免难。
基诺族:“物懋克”节(过年):公历2月6日至8日,敲响大鼓,举行剽牛、备耕、打铁、铁匠收徙传艺等仪式。
瑶族: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还盘王愿”,“盘王”即“盘瓠”,它是瑶族的祖先和图腾的象征。
地区特产
茶叶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勐海有一株700余年树龄的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纳境内。著名的茶叶品种有:南糯白毫、佛香茶、云海白毫、岗绿、旋云茶等。
咖啡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为哥伦比亚湿法加工的小粒种咖啡一类。
热带水果
西双版纳的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常年水果不断。有香蕉、菠萝、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杨桃、番荔枝、菠萝蜜、荔枝、桂圆、椰子、羊奶果、酸多依、木瓜、山竹、甜角、橄榄和西番莲等。番木瓜傣语称“麻贵沙宝”,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勐养,橄榄坝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勐板橘是柑橘类碰柑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傣语称为“麻租勐板”,因原产地在今勐海县打洛镇勐板,曼桑一带而得名。
椰子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西双版纳低海拔河谷盆地一带均有栽培,主产于橄榄坝,景洪坝。所植椰子有高脚椰子,矮脚椰子。
柚子俗称大泡果,西双版纳傣语称“麻景掌”或“麻哦”。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树菠萝又叫菠萝蜜,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麻蜜”,是西双版纳地区所产水果中果实最大,气味最香的水果,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坝区。
南药
西双版纳有南药的异种、缘种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等几十种药材。
砂仁,是西双版纳生产的主要南药。爪哇白豆蔻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消食健胃作用,主治吐逆反胃、腹账、呕吐。萝芙木,西双版纳傣语称为“麻三端”。
傣锦
傣锦是傣族著名的纺织品。织锦用线用木质纺车纺织,以红,蓝靛叶和其他染料浸染成各种色彩,织锦时,要先设计图案,制作“纹版”(图案样本),再按“纹版”式样在木织机上安排色彩各不相同的经线,维线,织出色彩斑斓的傣锦。
传统的傣锦,除用作床单,被面,门帘横头。挎包裙饰外,还织长幡用于拜佛。
特色产品木雕 | 棉纸 | 油纸伞 | 傣陶 |
橡胶 | 白糖 | 春蕊 | 龙山龙虾 |
肾茶 | 龙山毫针 | 野生蜂蜜 | 七子饼茶 |
龙山毫尖 | 尚勇毛尖茶 | 版纳云奇茶 | 龙山云毫绿茶 |
血竭 | 樟脑 | 笋干 | 龙山旋峰 |
南糯白毫 | 儿茶 | 槟榔 | 白豆蔻 |
云海白毫 | 佛香茶 | 普洱茶 | 银奖沱茶 |
红碎茶 | 工夫红茶 | 含笑吐三香茶 | 版纳银峰 |
版纳曲茗 | 曼松茶 |
特色食品
主词条:傣味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傣族风味自成体系,基本的烹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
特色饮食香茅草烤鱼 | 香茅草包蒸鸡 | 酸笋煮鱼(鸡) | 炸牛皮 |
酸笋煮鸡 | 菠萝紫米饭 | 黄蚂蚁蛋 | 酸笋煮螺蛳 |
油炸青苔 | 包烧猪脑 | 喃咪 | 腌牛脚筋 |
鸡肉稀饭 | 包烧鲜鱿 | 卵石鲜鱼汤 | 煮苦笋 |
舂菜 | 油炸蜂蛹 | 幼嫩尖叶类野菜 | 蕉叶包蒸牛肉 |
炒野生菌 | 包烧猪眼睛 | 香茅草烤鸡 | 剁生 |
毫崩 | 蕉叶包蒸猪肉 | 椰仁煮鸡 | 百旺 |
蕉叶包蒸鱼卵 | 臭菜煎蛋 | 毫栋 | 酸蚂蚁蛋汤 |
鸡肉米粥 | 炒黄笋 | 石烹鲜鱼汤 | 蟹肉煮圆子 |
油炸五香芭蕉花 | 毫糯索 | 竹筒煮鸡汤 | 烧烤牛肉丝 |
瑶族粽子 | 酸笋煮干巴 | 竹香糯米饭 | 菠萝饭 |
综述
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有17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2个,1A级景区3个,5个小镇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
西双版纳A级旅游景区名录等级 | 景区名称 | |
5A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
4A | 西双版纳傣族园 | 景洪曼听公园 |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 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 | |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 | 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 | |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 | 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景区 | |
3A | 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 | 西双版纳曼迈桑康景区 |
2A | 西双版纳南药园 | 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段) |
1A | 勐海景真八角亭景区 | 西双版纳雨林谷 |
西双版纳打洛独树成林景区 |
类别 | 单位名称 |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景真八角亭 | 曼飞龙塔 |
曼短佛寺 | 曼春满佛寺 | |
茶马古道勐腊段 | ||
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李定国祠 | 中缅会谈纪念碑 |
曼阁佛寺 | 曼勒塔庄莫 | |
景哈洞穴遗址 | 曼崩铜塔 |
主要景点
望天树景区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云南省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内,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中国热带雨林典型的代表,位于勐腊县东北14公里处,距景洪市134公里,距国家一级口岸磨憨60公里。
勐仑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1959年1月1日在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占地面积1100公顷,海拔570米,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AAAAA级旅游风景区。
野象谷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地处东西两片林区结合部的河谷,距景洪市22公里,是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
傣族园
西双版纳傣族园是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座落橄榄坝,南傍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27公里。是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份组成。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在27025.5亩热带沟谷雨林的基础上创建的,公园距景洪市以北6公里,位于214(昆洛)国道旁。公园以“热带沟谷雨林、孔雀放飞及野生动物展示、哈尼族爱伲文化”为三大主题特色,园内有北回归线以南保存完好的热带沟谷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城区,占地120公顷,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授牌“国家级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
勐泐大佛寺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作为中国最大的南传佛教寺院,它是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曼听御花园
曼听御花园的前身是傣王御花园,位于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中心曼听路35号,于1982年依托御花园遗址拨款重建,1985年4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400余亩,划分为民族文化广场、御花园文化区(荷花园、兰花园、叶子花园)、放生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御象文化区、铁刀木林区、民族歌舞表演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