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广东省地级市,古称韶州,因韶石山得名,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五岭山脉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E5地名网www.ehome5.net],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18218.06平方千米,辖3个市辖区、4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2019年户籍人口为337.2万人。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广府文化的发祥地,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被誉为“岭南名郡”。
区划名称 | 韶关市 |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区划代码 | 440200 |
辖区面积 | 18218.06 km² |
人口数量 | 303.04 万人 |
车牌代码 | 粤F |
电话区号 | 0751 |
邮政编码 | 512000 |
行政驻地 | 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广东省北部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武江区 | 440203 | 677.85 km² |
浈江区 | 440204 | 572.14 km² |
曲江区 | 440205 | 1666 km² |
始兴县 | 440222 | 2174.12 km² |
仁化县 | 440224 | 2223 km² |
翁源县 | 440229 | 2175 km² |
乳源瑶族自治县 | 440232 | 2299 km² |
新丰县 | 440233 | 2015.2 km² |
乐昌市 | 440281 | 2419 km² |
南雄市 | 440282 | 2326.18 km² |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曲江县,属桂阳郡,治所在今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曲江县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治所。东晋时移治今韶关西南。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
唐为韶州治。五代南汉移治今韶关市。此后元、明、清皆为韶州路、府治。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曲江城区设韶关市,辖曲江县等17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区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
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66年,曲江县移治今址马坝镇。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位置境域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接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23°53′~25°31′,东经112°53′~114°45′之间,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173.4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千米,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千米。
地质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地形地貌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20%。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为广东第一高峰。
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拔在最低35米。
水文
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水。
气候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1℃,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水利
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林业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8%,林木绿化率为74.6%,活立木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稳居全省首位。
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9万公顷。有小坑、南岭、韶关、天井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1个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生物资源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8%,林木绿化率为74.6%,活立木蓄积量8917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中国锌都”称号,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5种,其中优势矿种有铀、铅、锌、铜、钨、钼、硫、水泥用石灰岩、稀土、新丰的陶瓷土、萤石、地下热水等12种,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广东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末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亿吨,铁矿石2580万吨,锰矿石74万吨,铜矿石7780万吨,铅矿石8890万吨,锌矿石1.29亿吨,钨矿石1.78亿吨,钼矿石1.15亿吨,锑矿石234万吨,铋矿石1.28亿吨。
2019年末,韶关市常住人口303.04万人,比上年增加3.28万人,增长10.94‰。城镇常住人口173.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57.4%,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常住人口129.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42.6%,比上年末降低0.9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3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9%。全年出生人口3.05万人,出生率11.52‰;死亡人口1.99万人,死亡率7.51‰;自然增长人口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
韶关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是汉族,此外还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蒙族、苗族、白族、侗族、土家族等43个民族。
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总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其中瑶族3.2万人,畲族1.1万人,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76个自然村。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6%;散居在其他县(市、区)的少数民族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人文
韶关历代名人辈出,有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唐宋诗人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全市有99个镇(街道)4796个自然村属革命老区。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境内文物众多,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8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
韶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世界上著名的红层古生物圈恐龙的故乡,是12.9万年“马坝人”的故乡,是石峡文化和海外瑶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摇篮之一。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代名人辈出,自古被称为“将相之乡”,唐至清代出进士194名。孕育了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璘、清代文学家廖燕、抗日战神薛岳、铁军创始人张发奎等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建寺1500年的南华禅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寺内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保存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和众多文物,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佛教界都有重要地位。
韶关因舜帝南巡奏“韶乐”而得名,唐宋诗人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都在韶关留下足迹。抗战期间,韶关为国民党战时省会,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也曾设在韶关,领导全省敌后抗战,是广东抗日救国的大本营。韶关有99个镇(街道)4796个自然村属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
韶关素有“岭南名郡”之称,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以石峡文化为开端,形成了珠玑姓氏迁徙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点的“韶文化”。韶文化是指韶关本土历史文化,是韶关先民在韶关地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韶关是客家人聚集区之一,境内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等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千年历史的南雄珠玑古巷是广府人发源地。,古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
习俗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
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每年端午赛龙舟已逐渐成为韶城的传统风俗,也是韶关市推动全民健身,丰富韶城人民文体生活而每年举行的三项重大活动之一。每年初夏的端午节龙舟比赛,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
方言
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韶关客家艾糍传统文化节粤北地区呈“二元文化”,广大农村、乡镇主要以客家话为主,在城镇和中央、省属工矿企业则以白话和普通话为主。前者是古代的“客家人”定居造成的,并成为“土著”;后者是受现代“移民”的影响,抗战时期韶关作为战时省会时期的广州难民的北迁;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小三线建设”,一大批建设者的涌入;以及在“文革”时,一批广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
宗教
韶关是广东省宗教工作重点市之一,全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5个宗教,有全市性宗教团体4个,分别为韶关市佛教协会、韶关市道教协会、韶关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韶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有宗教活动场所54个(其中佛教20个,道教4个,天主教7个,基督教23个),伊斯兰教临时聚会点1处;有宗教教职人员555人(其中佛教僧、尼504人,道教乾道、坤道22人,天主教神父、修女8人,基督教牧师、长老、传道21人),宗教教徒约4万人;有宗教院校2所,占全省50%,分别是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和云门学院。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南华禅寺民间文艺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83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9项,客家围楼475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
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
级别 |
名称 |
级别 |
---|---|---|---|
粤北采茶戏 | 国家级 | 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术 | 省级 |
龙舞 | 国家级 | 乐昌渔鼓 | 省级 |
舞春牛 | 省级 | 宰相粉 | 省级 |
九峰山歌 | 省级 | 茶花灯 | 省级 |
张田饼印 | 省级 | 客家山歌 | 省级 |
石塘月姐歌 | 省级 | 翁城猫头狮 | 省级 |
狮舞 | 省级 | 南雄酿豆腐制作技艺 | 市级 |
龙船歌 | 省级 | 瓮城地窑酒制作技艺 | 市级 |
乐昌花鼓戏 | 省级 | 樟市黄豆腐制作技艺 | 市级 |
据统计,韶关全市旅游资源903个,世界级、国家级的有17处,目前没有开发的资源有300多处,包括五级资源3个、四级资源57个、三级资源137个。韶关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6项,客家围楼475座。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马坝人遗址、满堂客家大围、云髻山等一大批高品位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开发。韶关全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处,有5A景区1个,4A景区10个,3A景区14个。
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韶关全市旅游资源903个,世界级、国家级的有17处,没有开发的资源有300多处,包括五级资源3个、四级资源57个、三级资源137个,韶关全市已开发旅游景点100多处,有5A景区1个,4A景区10个,3A景区14个,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介绍:丹霞山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总面积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km2。丹霞山旅游区北大门距韶关市50km,距仁化县城4km;将建设的南大门小区距韶关市区仅10km。丹霞地貌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也就是说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这也是丹霞地貌区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山崖、谷壁均由它构成。崖壁的不同组合,不同体量,组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地貌形态。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奇山秀水相辉映,是构成风景名山的一支重要类型。我国的15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6座属于丹霞地貌名山。
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广义的丹霞山包括290 km2的整个地质公园,即丹霞山区。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历史上曾列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自古为岭南第一奇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1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整体呈现一种红层峰林式结构,赤壁丹崖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征,不同体量和不同形态的赤壁丹崖组成了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山石高下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
满堂客家大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最大的客家围楼)
满堂客家大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始兴县现存200余座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满堂客家大围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村民委员会大围自然村,坐西北向东南,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面阔178.8米、进深83.4米,二至五层高约8至15米,由三个单元(上新屋、中心围、下新屋)组成,中心围楣“奠基”,各单元有各自的正门,它既可分亦可合、形成一个整体。河石、青砖墙、牢固结实,楼樑瓦樑一根挨一根密密排放,地面用河卵小石铺几何形图案。
珠玑古巷(中华文化驿站,广府人的发祥地)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区东北9公里珠玑镇珠玑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珠玑古巷是国家4A景区、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物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珠玑古巷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珠三角广府人祖先发祥地,古代中原人南迁的中转站。是南雄客家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成集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力。
梅关古道(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古道存世
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烩炙人口的《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就是陈毅元帅在梅岭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留下的壮丽诗篇。梅关古道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最佳季节:3月-5月和10月-12月皆宜。此时气候温和,景色怡人,非常适宜旅游观光。
建议游玩:4天
韶关市(20胜景)风景表格
序号 |
景区名称 |
门票 |
等级 |
地址 |
---|---|---|---|---|
1 |
丹霞山 | 200元 | 5A | 仁化县 |
2 |
珠玑古巷 | 40元 | 4A | 南雄市 |
3 |
坪田千年古银杏群 | 20元 | / | 南雄市 |
4 |
帽子峰林场 | 20元 | 3A | 南雄市 |
5 |
南雄梅关 | 40元 | 4A | 南雄市 |
6 |
云门寺(寺庙内) | 3元 | 5A | 乳源县 |
7 |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 60元 | 4A | 乳源县 |
8 |
南华寺 | 30元 | 4A | 曲江区 |
9 |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 | / | 4A | 曲江区 |
10 |
金鸡岭 | 20元 | / | 乐昌市 |
11 |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 20元 | / | 始兴县 |
12 |
东华山 | / | / | 翁源县 |
13 |
云髻山 | 40元 | 4A | 新丰县 |
14 |
马坝人遗址 | 20元 | 3A | 曲江区 |
15 |
古佛洞天 | 50元 | 4A | 乐昌市 |
16 |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45元 | 4A | 始兴县 |
17 |
樱花峪 | 30元 | / | 新丰县 |
18 |
广东大峡谷 | 65元 | 4A | 乳源县 |
19 |
龙王潭 | 40元 | 3A | 乐昌市 |
20 |
钟鼓岩 | 5元 | 3A | 南雄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