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隶属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市的东部,西与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相毗邻,北连昌平区、顺义区,东与通州区接壤[E5地名网www.ehome5.net],南与大兴区相邻,幅员面积470.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区划名称 | 朝阳区 |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区划代码 | 110105 |
辖区面积 | 470.8 km² |
人口数量 | 360.5 万人 |
车牌代码 | 京 |
电话区号 | 010 |
邮政编码 | 100020 |
行政驻地 | 日坛北街33号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主城区的东部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建外街道 | 110105001 | |
朝外街道 | 110105002 | |
呼家楼街道 | 110105003 | |
三里屯街道 | 110105004 | |
左家庄街道 | 110105005 | |
香河园街道 | 110105006 | |
和平街街道 | 110105007 | |
安贞街道 | 110105008 | |
亚运村街道 | 110105009 | |
小关街道 | 110105010 | |
酒仙桥街道 | 110105011 | |
麦子店街道 | 110105012 | |
团结湖街道 | 110105013 | |
六里屯街道 | 110105014 | |
八里庄街道 | 110105015 | |
双井街道 | 110105016 | |
劲松街道 | 110105017 | |
潘家园街道 | 110105018 | |
垡头街道 | 110105019 | |
南磨房地区 | 110105021 | |
高碑店地区 | 110105022 | |
将台地区 | 110105023 | |
太阳宫地区 | 110105024 | |
大屯街道 | 110105025 | |
望京街道 | 110105026 | |
小红门地区 | 110105027 | |
十八里店地区 | 110105028 | |
平房地区 | 110105029 | |
东风地区 | 110105030 | |
奥运村街道 | 110105031 | |
来广营地区 | 110105032 | |
常营地区 | 110105033 | |
三间房地区 | 110105034 | |
管庄地区 | 110105035 | |
金盏地区 | 110105036 | |
孙河地区 | 110105037 | |
崔各庄地区 | 110105038 | |
东坝地区 | 110105039 | |
黑庄户地区 | 110105040 | |
豆各庄地区 | 110105041 | |
王四营地区 | 110105042 | |
东湖街道 | 110105043 | |
首都机场街道 | 110105400 |
夏,辖域地属冀州。
商,地属幽州。
周,地属幽州。西周初,武王封黄帝(一说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地方),建为蓟国。时辖域地属蓟国。后燕国灭蓟,地属燕国。
春秋战国,燕国都蓟,地为燕都蓟城之东北郊野。
秦,分属广阳郡(治蓟)和渔阳郡(治渔阳)。
西汉,分属广阳国(都蓟)之蓟县和渔阳郡之路县(治所在今通县东古城)、安乐县等。
王莽新朝,分属广有国(广阳国改)之伐戎县(蓟县改)和通路郡(渔阳郡改)之通路亭(路县改)、安乐县等。东汉,分属幽州(治蓟)广阳郡(治蓟)之蓟县和渔阳郡之潞(东汉改路为潞)县、安乐县等。
三国魏,分属幽州燕国(治蓟)之蓟县、潞县、安乐县等。
西晋,分属幽州(迁治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市)燕国之蓟县、潞县、安乐县等。
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先后占有幽州地区。其间,分属幽州(治蓟)燕郡(前燕、前秦称燕国)之蓟县、潞县、安乐县等。后魏,分属幽州燕郡之蓟县和渔阳郡(治雍奴,今天津武清县前身)之潞县等。北齐,分属东北道(治蓟)燕郡之蓟县和渔阳郡之潞县及东燕州昌平郡之昌平县。北周,分属幽州之燕郡蓟县和渔阳郡(治潞,今通县)潞县等。
隋,开皇间分属幽州之蓟县和潞县等。大业间分属涿郡(幽州改)之蓟县和潞县等。
唐,武德间分属幽州蓟县和玄州(新置,治潞)潞县等。贞观中,分属幽州蓟县和潞县等。天宝中,分属范阳郡(幽州改)蓟县和潞县等。至德二年(757年)复废郡称州。建中二年(781年)后,分属幽州蓟县、潞县、幽都县(废燕州改置。原治幽州北桃谷山,其时徙治幽州城,与蓟县分理)等。
五代梁、唐,仍分属幽州之蓟、潞、幽都县等。五代晋,割幽蓟十六州赂契丹,地入契丹之手。
辽会同元年(938年)后,分属南京道幽都府蓟北县(蓟县改)、幽都县和潞县等。开泰元年(1012年)后,分属南京道析津府(幽都府改)析津县(蓟北县改)、宛平县(幽都县改)和潞县等。太平年间(1021—1030年),新置阴县,与辖域东南部相涉。
北宋宣和四年至七年(1122—1125年)间,分属燕山府路燕山府之析津县、宛平县、潞县、阴县等。
金初,分属燕京路析津府之析津县、宛平县、潞县等。天德三年(1151年),分属燕京路析津府之析津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贞元元年(1153年),分属中都路永安府之析津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等。贞元二年(1154年),分属中都路大兴府(永安府改)之大兴县(析津县改)、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等。
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分属燕京路大兴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等。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分属中都路大兴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等。至元九年(1272年),分属大都路(中都路改)大兴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阴县等。至元十三年(1276年),分属大都路大兴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以及州(阴县升州)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分属山东行省北平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州等。洪武二年(1369年),分属北平行省北平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潞县已省)、州等。洪武十四年(1381年),分属北平行省北平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县等。永乐元年(1403年),分属北京行部顺天府(北平府改)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县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分属京师顺天府之大兴县、宛平县和通州、县等。时辖域内郑村坝(东坝)、驹子房、三岔河、北马房、金盏、北高(皋)、豆各庄、十里铺(堡)、大黄庄、石婆(佛)营、平房、三里屯、六里屯、蓝靛厂等村,皆属东城;龙到(稻或道)、曹八屯(里)、望京馆、东南西湖渠、新店、黄军营、羊坊、仰山凹(洼)、龙王堂等村,皆属北城;深沟、半壁店,高碑店、东西郊亭、南花园、十里河等村,皆属南城。上述各村在户籍、治安及田赋徭役诸方面,分别由东城兵马司、北城兵马司和南城兵马司管理。
清初如明旧。顺治十六年(1659年)废县后,辖域西半部、北部仍为城属,归步军统领衙门管理。其余分属直隶省顺天府之大兴县、通州等。
中华民国前期(1912—1927年),主要由北洋政府执政,仍都北京。初,废顺天府而改置京兆地方。其间,分属京兆和京兆所属之大兴县、通县(废州称县)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都南迁,国民政府废京兆改设北平特别市后,分属北平特别市之东郊区、北郊区和南郊区及河北省之大兴县、通县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后,分属北平市东郊区、北郊区、南郊区及河北省之大兴县、通县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日伪占领期间,主要分属伪北平市和伪河北省津海道之大兴县及伪冀东道之通县;后分属伪北平市和伪燕京道之大兴县、通县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北平市东西南北4个郊区析划为8个郊区,则分属北平市郊一区、郊二区、郊三区、郊七区、郊八区及河北省大兴县、通县等。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20日华北人民政府迁入北平后,分属北平市第十三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九区、第二十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是年6月,北平市调整区划,东郊第十四区并入第十三区,南郊第十五区和第二十三区并为第十四区,北郊第十九区和第二十区并为第十七区,则分属第十三区、第十四区、第十七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
1950年8月,北京近郊7个区顺序改为第十区至第十六区后,则分属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
1952年9月,撤销北郊第十四区,第十区更名东郊区,第十一区更名南苑区,则分属北京市东郊区、南苑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
1955年8月,朝阳门关厢、东便门关厢、广渠门关厢区划调整,辖域分属北京市东郊区、东单区、东四区、南苑区和河北省顺义县、通县。
1958年5月,东郊区更名朝阳区。
1959年,辖域全部隶属朝阳区。
位置境域
朝阳区是北京市属近郊区向城区过渡的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四周与北京市的9个区相邻。介于北纬39°49′—40°5′;东经116°21′—116°38′之间,南北略长,最长约28千米;东西稍窄,最宽约17千米,总面积470.8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朝阳区辖域无岩石露头。根据地质钻探所得岩心资料,辖域地质基底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所控制,西部属于北京凹陷东北侧,东南部属于大兴隆起北端。因此,新生界地层沉积受这两个构造单元控制。西部凹陷部分沉积深厚的第三系红色或紫红色胶结疏松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和砾岩,并伴有过去地质年代里喷发的玄武岩,厚度超过400米。东南部隆起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在王四营大柳树、双桥大鲁店一带古地形较高,缺失第三系沉积,基岩埋藏浅,大柳树深100米可见灰岩,焦化厂深167米可见震旦纪灰岩、海绿石、砂岩和页岩等,第四系沉积直接覆盖在古生代岩层上。第三纪末期,辖域古地形很不平坦,西高东低,并形成三个大洼兜:一个在东风农场、酒仙桥、东坝一带;一个在双桥、东柳巷、十里堡一带;一个在沙子营延伸到顺义县后沙峪一带。在洼兜内沉积300多米厚的第四系堆积物,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坝、金盏一带超过450米。
地形地貌
朝阳区地处北京平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坡度一般在1/1000—1/2500之间。平均海拔34米,最高处海拔46米,在大屯到洼里关西关西庄一带;最低处海拔20米,在坝河下游的楼梓庄沙窝村西部。
气候特征
朝阳区属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春季干燥多风,昼夜温差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少雨,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年平均气温11.6℃,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9℃,年无霜期192天;年平均降水量581毫米(1971—2000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1998年以来,气候暖干化明显,连年干旱。全年日照辐射总量为134.24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49%。全年日照时数共2841.4小时,以5月份最多,有279.1小时;6月份次之,有277.3小时。
水系水文
地表水
朝阳区地处北京市排水尾间,河湖水系众多(见朝阳区河湖水系分布图)。朝阳区地表水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是唯一发源于北京的水系,其上游有温榆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支流。朝阳区北部大致以清河为界,东北部大致以温榆河为界。坝河与南来的亮马河、北来的北小河相交后汇入温榆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灌渠等局部河段流经朝阳区南部。朝阳区内河流总长度为151千米,另有110条中、小排水沟,总长度320千米。区内有朝阳公园湖、窑洼湖、红领巾湖、高碑店湖等湖泊以及鱼塘、水池洼地共约70多处,总面积980公顷。
朝阳区的主要河流的基本流向为:温榆河源于北京北部山区,自昌平区流入朝阳区,再经过通州注入北运河,是北运河重要水源之一。温榆河是区境东北部的边界河流,自上辛堡至坝河与温榆河会合处,长22千米。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源于海淀区的西部山区,穿过京昌高速公路流入朝阳区,在上辛堡汇入温榆河。坝河源于东北护城河的分流,经太阳宫、将台、东坝等乡,在沙窝村注入温榆河,也是温榆河的支流。北小河及亮马河是坝河的支流。通惠河位于朝阳区中部偏南,流向大致与京通快速路平行,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人工河道。1292年在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建议、规划、监督下,开凿了北京到通州的运河。通惠河西起东南城角角楼(东便门)附近,经庆丰闸、高碑店闸、花园闸、双桥闸、八里桥,注入北运河,该河在元、明、清三朝曾是南方粮食漕运到北京的重要河道。
地下水
朝阳区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除来广营、金盏一带是弱富水区(1000平方米/日)外,全区大部分地区是较富水区(1000—2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含水层分布有一定规律,含水层多埋藏在地面20米以下,最大厚度70米。五路居、大黄庄一带的厚度在50米以上,全区大部分厚度在20—35米之间。水位变幅在10米上下。
植物资源
由于朝阳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多被改造为农田(包括防护人工林网)和城镇(包括绿化隔离带),仅有少量原生物种残遗,所见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其中相当部分物种为引进种。朝阳区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原生乔木物种主要有旱柳、杨树、槭树、紫椴、糠椴、水曲柳、榆树、臭椿、桦树、楸树、国槐、灯台树、朴树等;原生灌木物种有虎榛、毛榛、榛、胡枝子、北京忍冬、黄栌、酸枣等;藤本有猕猴桃、山葡萄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荆条、小针茅、苔草、芦苇、香蒲、黄背草、天南星等。
动物资源
朝阳区的动物资源大致类同于北京平原地区,主要种类包括沼泽山雀、翠鸟、黑水鸡、红胸田鸡、斑嘴鸭、绿头鸭、池鹭、大苇鹭、大白鹭、大天鹅等,此外嬉戏于树丛绿化带的鸟类主要有麻雀、柳莺、燕雀、家燕、大山雀、红尾伯劳、灰喜鹊、黑枕黄鸸、沼泽山雀、灰椋鸟、喜鹊、斑啄木鸟等。有原生鱼类93种,其中代表种类有细鳞鱼、鳗鲡、麦穗鱼、大鳞泥鳅、中华多刺鱼等。
截至2018年末,朝阳区常住人口36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比上年下降3.6%。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5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9万人,比上年下降6.5%,占常住人口的43.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18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女性人口178.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从年龄构成看,0-14岁人口3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3%;15-64岁人口284.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人口4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9%。常住人口中:全年出生人数33871人,出生率为9.22‰;死亡人数20212人,死亡率5.50‰;自然增长率为3.72‰。年末,朝阳区户籍人口2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59%。
东岳庙会
座落在朝外大街神路街上的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由于受到皇室重视,每年东岳庙里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的诞辰日,朝廷要派官员到东岳庙降香,城内居民也蜂拥于此,有资料载:”朝阳门外有古庙,以祀东岳天齐圣帝,规制宏广,像位崇严,为城东行宫第一,累朝岁时敕修,编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圣帝诞辰,民间陈鼓幡幢,群迎以往,行者塞路。”
随着明、清两代东岳庙被列入国家祀典,由太常寺官员岁时致祭,民间自发的敬香祈祷活动便日胜一日,尤其到了三月中旬,春暖花开的时候,京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倾城趋齐化门”城南居民来庙,往往乘船直抵朝阳门水系,舍舟登岸,取道朝阳门外大街,以致街道上乘舆杂出,击毂肩摩,热闹异常。许多人樊香祈祷完毕,“取醉松林,晚乃归”。当时,逛东岳庙已经成为北京居民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
东岳庙除了每年三月中旬开庙半月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开庙,成为人们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的场所。但随着时局跌宕,民生凋敝,到了民国初年,东岳庙已开始逐渐衰败,冷落异常。“都人陈鼓乐旌旗,结彩亭乘舆,导驾出游,观者塞路。进香赛愿者络绎不绝。”的庙会盛景已经荡然无存了。
建国后东岳庙一度被学校、机关占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收复、重修。东岳庙一期工程收复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原有面积的三分之一。修复后的东岳庙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
三官信仰的起源
三官信仰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水自然崇拜。东汉时,张修创建五斗米道。它的主要道术是祷祝和鬼。并在祷祝术中进一步强调对天、地、水的崇拜。五斗道设有祭酒和鬼吏。祭酒这要传授老子的《道德经》鬼吏负责为病人请祷治病。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中介绍了五斗米道的”请祷法”“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鬼吏这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就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北京艺术灯彩
灯彩在中国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主要源于灯节,汉代及其以前是上元灯节的滥觞期,经历代发展,至明清时的皇都北京达到高潮,成为极具特色的宫廷灯彩。
北京灯彩最初由皇家御用监宫廷造办处征召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制作,内务府设有专司宫灯、花灯库及工匠。北京灯彩是全国灯彩技艺的凝结,清末时灯彩艺人韩子兴(1887—1975年)曾在清宫里专事维修制作灯彩,辛亥革命后,他自办作坊,按照宫廷灯彩样式生产,尤以球灯深受欢迎,人称”球灯韩”。1957年他被市政府聘为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灯彩艺人李冬雪与他交结甚深,在灯彩制作上获得真传。李冬雪是天安门上挂的大红灯笼的主要设计制作者,其灯彩代表作“颐和园大戏台”曾在鼓楼展出。
北京灯彩融汇全国各地灯彩之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宫廷艺术灯彩,是历史悠久的中华灯彩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严格的工艺技巧,其主要特色:一是材质精良;二是形式多样;三是精工细作;四是题材富有高雅寓意,具有扎制规整,彩绘精致,美化环境,安全适用,灯明火亮,高雅堂皇的富丽效果。
神路街琉璃牌楼
神路街北口的黄绿彩琉璃牌楼是明代万历年间,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这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依然保存完好。牌楼正间上方的石匾宽2.8米,高0.9米,匾文系明人所书,南面写书“秩祀岱宗”,北面书”永延帝祚”。与牌楼隔街相对的就是东岳庙。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庙宇的创始人是玄教大师张留孙及其弟子吴全节。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两院组成,占地6万平方米,殿宇房屋六百余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从琉璃牌楼起,沿着240米的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已拆除)、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和后罩楼,整体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岱岳殿与育德殿之间,由穿堂连接,形成“工”字形格局,是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制;阜财殿、广嗣殿檐下转角处的鸳鸯交手,仍保持着元代的建筑特点,这在北京地区已十分罕见,值得一看。
民国以来,时局跌宕,民生凋敝,东岳庙也渐趋衰落。建国后,东岳庙被学校和机关占用,沉寂近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重新整修,于1999年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土城
元大都城垣遗址位于北三环路北侧,元大都的兴建,始于元至元4年,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基宽24米,项为8米,高约16米,总周长为28.6千米。
明朝重建北京城时,以元大都城墙为基础,但北城墙向南移2.5千米,全部建成包砖城墙,因此元大都的北城墙和东西城墙和北段(俗称土城),得以保存下来。
元大都城垣遗址1987年开放,种植大量松树、洋槐、柳树、毛白杨、海棠和藤萝等,形成了绿色长廊。
十方诸佛宝塔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末及民国年间曾重修。塔建于原延寿寺内,故有延寿寺塔之称。寺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焚毁,破坏殆尽,只存此塔及几座残断碑碣。
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实心砖塔,故无法登临。通高25.18米。1959年重修一次。1990年前后再次重修。
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王四营苗圃。该塔为九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八角形,下部为两米高的塔座,塔身正面有券拱门洞,上部出檐九层。该塔全高为30米,已经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电台
该电台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宣传建立的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功率的电报通信台。因坐落在朝阳双桥地区,故又称”双桥电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该电台改为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到1948年12月15日,由中国共产党接管该台。从此电台回到人民怀抱。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情况就是从这个电台发送到世界各地的。
日坛公园
位于建国门外大街路北,日坛路东侧,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方。最初祭坛为白石方台,坛面为红琉璃,象征太阳。清时改为砖砌方台,边长5丈,高为5尺9寸,四面出阶,各九级,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辟为公园,1985年后按原规制重建日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坐落于朝阳门外大街141号,馆址设在集元、明、清古建群为一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是京城唯一国办民俗类博物馆。
1997年成立,旨在保护、挖掘东岳庙历史文化,征集北京地区民俗文物,研究、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999年正式对社会开放。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都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004年6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