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安徽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交界,襟临沿海,东至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市、徐州市接壤,南临蚌埠市,西至西北与淮北市、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毗邻。总面积9787平方千米。
春秋时期“宋国迁宿国于此”是“宿州”的地名由来。宿州有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E5地名网www.ehome5.net],隋唐年间,因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号称云都,拥有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是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5大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
宿州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并建设为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宿州有皇藏峪、新汴河、五柳风景区、宿州三角洲公园、闵子骞祠、乐天园、宿州古城墙等旅游景点,有闵子骞、子张、齐白石、刘伶、嵇康、嵇绍等历史名人。
区划名称 | 宿州市 |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区划代码 | 341300 |
辖区面积 | 9787 km² |
人口数量 | 568.14 万人 |
车牌代码 | 皖L |
电话区号 | 0557 |
邮政编码 | 234000-235300 |
行政驻地 | 埇桥区银河一路506号 |
气候条件 | 温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东北部、洪泽湖西北部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埇桥区 | 341302 | 2868 km² |
砀山县 | 341321 | 1193 km² |
萧县 | 341322 | 1885.3 km² |
灵璧县 | 341323 | 2054 km² |
泗县 | 341324 | 1787 km² |
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 | 341371 | 50 km² |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341372 | 62 km² |
春秋时期“宋国迁宿国于此”是“宿州”的地名由来。“宋人迁宿处”乃今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市志》载:“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州依春秋时期宋湣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立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今安徽宿州正是春秋时宋国的“内地”。辞书《辞海》所收“宿州”词条下更明确指出:“春秋时为宿国地,唐置宿州。”可见“宋人迁宿处”自有其地,为今安徽宿州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
秦朝一统后,属泗水郡、砀郡,置有蕲县(以楚国的蕲邑为名,《史记》载楚王负刍四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破楚师于蕲南,杀楚将项燕)、符离县、相县、取虑县、铚县、僮县等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蕲县为蕲城县,砀县改为节砀县,符离县改为符合县。不久复原称。更始帝更始三年(23年),封刘秀为萧王。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以邑、相城、符离等县属沛国,以铚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三国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追封曹熊为萧王,称萧国。太和六年国除。青龙二年(234年),复置萧县,属豫州谯郡。景初二年(238年),分沛国置汝阴郡,阳城废。西晋惠帝无康五年(295年)砀山并入下邑县。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穆帝升平元年(357年),沛郡、谯郡陷于前燕。太和五年(370年),燕灭,宿地尽入前秦。大元九年,东晋北伐,夏宿地。义熙七年(411年),泗县地属南兖州,治夏丘。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置蕲郡领蕲县,属西徐州。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废下邑,置场郡,下设砀县、安阳两县。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改夏丘县为晋陵县,旋又改名泗州;改蕲郡为蕲城郡,改蕲县为蕲城县,蕲城郡领蕲城县。北齐、南朝陈、北周蕲城郡仍领蕲城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承高县为龙城县;废蕲城郡,改蕲城县为蕲县,蕲县属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废安阳置砀山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属徐州;大业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蕲县属彭城郡;改龙城县为临沛县,复改临沛县为萧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3年),析夏丘县置虹县;武德六年夏丘县入虹县,夏丘县废。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虹县属泗州。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治虹县(今泗县),辖虹县、蕲县、符离县;元和九年(814年),亳州属临涣县划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废宿州;太和七年(833年),复置宿州,迁治埇桥(今埇桥区)。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五代十国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砀山县属单州。后周世宗显得五年(958年),萧县属徐州武定军节度。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为加强宿州的军事地位,设置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虹县属零壁镇巡检司析置零璧县,隶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零璧县为灵璧县。南宋时期,宿州沦陷,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北伐中原,宋朝在宿州战败,史称符离鏖兵。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置怀远军。宋金在淮河流域长期拉开割据战,南宋在宿州蕲县荆山镇设置荆山县,属怀远军(今怀远县)。南宋咸淳七年在虹县境内置五河县,属淮北东路淮安军。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城被黄水荡没,县治迁虞山保安镇(今属永城市)。
元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县、符离县并入宿州。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因砀山县屡遭水患,人口稀少废入单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至元四年,拨宿州属之灵璧县归泗州。至元十二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十三年,拨泗州属虹县入宿州。至元十七年复拨虹县属泗州,灵璧属宿州。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没,埇桥亦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辖灵璧县)属临濠府,七年属凤阳府。洪武十二年(1379年),萧县、砀山县属南直隶徐州。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降为散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迁泗州于虹县,虹县并入泗州,初称泗虹州,后为泗州,原虹县降为虹乡。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16日宿州光复。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与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管辖,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今宿州市所属区域先后沦陷。日伪、国民党、抗日人民政府三方政权并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伪在苏皖北部设淮海省,(今宿州)属淮海省管辖。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25日),设宿城市。
1949年3月25日,成立宿县专区,属江淮边区行政公署。1949年4月,撤销皖西边区行政公署、江淮边区行政公署、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设立宿州市,以宿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国务院1979年9月10日批准)。
1992年,撤销宿县,并入县级宿州市。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埇桥区。宿州市设立埇桥区,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埇桥区的行政区域。宿州市辖原宿县地区的砀山县、萧县、泗县、灵壁县和新设的埇桥区。(国务院1998年12月6日批准)
地理位置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襟连沿海,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东至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市、徐州市接壤,南临蚌埠市,西至西北与淮北市、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毗邻。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总面积9787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宿州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区的淮北盆地一穹隆分区。丘陵地区基岩局部出露,岩性以寒武、奥陶、震旦纪白云质灰岩为主。含有部分页岩、砂岩、石英岩。由于受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多支离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较广,岩性为粘性土,砾石及砂。区内构造有东西的构造带、新华夏构造带、弧形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自南向北有蚌埠、固镇、沛县三个东西向隆起,隆起之间为相对的凹陷区。宿县北部的苗安、灰古至四铺一线,有东西断层,此断层对淮北水文地质条件起着控制作用。断层以北的相对上升区,为基岩地下水强径流交替带,断层以南基岩地下水降径流滞缓,水质水量较北部有明显差异。
地形地貌
宿州市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地貌要素的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
丘陵
丘陵主要集中分布在濉河以北,面积5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1%,丘陵地的基岩除极少数为酸性和基性岩浆岩外,主要为震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页岩。水热条件虽不足以使灰岩发育成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但崎岖石牙和小型溶侗发育相当普遍。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的京沪铁路两侧,海拔高度一般为200至250米,少数高达250—395米。其发育受褶皱构造的影响,成带状;由于灰岩岩性较坚硬,难破碎,其坡度多在25度上下,从而使陡坡高丘与缓坡高丘相互交叉存在,其残积、坡积物除山麓部分能连片较厚外,一般仅呈鸡窝状。基岩裸露地占有很大比例,故其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利用。低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宿县东北部和灵璧九顶、渔沟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100—200米,只有黑峰岭才略超过200米。低丘基岩虽然亦以灰岩为主,但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坡积、残积物较厚而连片,林牧业利用条件较好。
台地
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地的四周,面积292平方千米,占宿州市土地总面积的2.9%,台地根据其台面组成的物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剥蚀堆积台地,其地面先被夷平,后抬升,再经剥蚀堆积的台地,主要紧挨丘陵分布,分为二级,第一级台地高出洪积扇、洪积平原或砂姜黑土平原,或黄泛平原5米左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黄色粘土,属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下,切割深度常可达3至5米;第二级台地,高出于第一级台地2至5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红色粘土,属于残积、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上,切割深度常可达5米以上。剥蚀堆积台地由于地势较高,而土层又粘重。故其易旱,水土流失也较严重。二是沉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泗县东南的墩集一带,分为二级,一级为高出于平原5米左右,台面较窄,但平坦,组成物质主要为综黄色粘土,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第二级台地高出第一级台地,也在5米左右。这级台地台面广,亦较平,但可偶见土状突出物。台面组成物质主要为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并含有大量的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
平原
平原是宿州市地貌中的主体,面积889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1%。以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的比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缓倾斜状;各地的中、小地貌形态及沉积物的性质又各自迥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洪积扇和与洪积平原。由丘陵地区河溪的洪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洪积扇及由洪积扇联合组成的洪积平原,面积260平方千米。存在于丘陵间和丘陵、台地的边缘,但由于其形成时间长,且覆盖于砂姜黑土之上,为一种现代沉积,故土质较肥,为丘陵地边缘的重要耕作地。
二是黄泛平原:黄泛平原是因黄河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起多次溃堤决口改道南泛所形成,面积5657平方千米。由于黄泛平原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多,所以地表易于盐化、碱化。根据地貌分类,又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决口扇、黄泛缓坡地、黄泛洼地等四种类型。
三是黄泛砂姜黑土平原,主要分布于市境南部,即宿县、灵璧、泗县的南部,面积2980平方千米。砂姜黑土平原由于它一方面既以七千五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比降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一方面又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故又称为缓倾斜微凹平原。由于在这里有多条淮河支流平行穿过,地面被分割成多块而位于两河间,故又称为河间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所发育的土壤为砂姜黑土,根据其成因,又可分为河岸高地、河间洼地、缓倾地。
山脉
宿州市濉河以北地区的萧县、宿县、灵璧、泗县部分,分布着绵延的岛状低山残丘,属于淮阳山脉余脉,系古生代构造带。在250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中,为缓升降交替区,大部分地区沉陷,少数地区相对隆起而形成。高度多在200米左右,最高的大官山在萧县境内,海拔395米。
气候特征
宿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降雨适中,但往往因为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
气温
宿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4℃至14.5℃,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0.6至1.0℃,小于-10℃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每年0.8至5.8天,小于或等于-20℃的极端最低气温约十年一遇。7月平均气温为27.2至27.6℃,大于或等于35℃的最高气温为每年14至18天,大于或等于40℃的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为0至0.5天。气温年较差一般在26.5至28.1℃,平均日较差9.1至10.7℃。
日照
宿州市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4.1至129.4千卡/平方厘米年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2322.9至2471.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60%,日照时数和百分率由南向北同步增加。
降水
宿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774至896.3毫米之间,其地理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年降水总量虽较充沛,但各季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量136.1至180.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26%。春雨年际间变化较大,相对变率在35—45%,春播期的4月,各地降水往往仅占全年降水量的8%左右,因此,常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历年平均为449.1—50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至60%。秋季降水量在141—159.1毫米之间,变率亦在30—40%之间。冬季雨雪较少,一般在45.6—60.1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7%。其相对变率在35—50%之间。个别年份雨雪多时可达100毫米以上,少时仅几毫米。
水文概况
宿州市属淮河流域,全市有主要河道70多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浍河、沱河、解河、濉河、奎河、萧濉新河、新汴河、废黄河、闸河、萧濉引河、阎河、孤山河、灌沟河、股河、唐河、浍解河、方河、新河、郎溪河、欧河、新霞河、倒流河、洪河、减河、洪减河、大沙河、王引河、龙河、积谷河、岱河、利民河、湘西河、毛河、港河、萧濉运河、三龙支河、石梁河、龙河、潼河、老濉河、小黄河、小凄河、新濉河、新沱河。
土壤类型
宿州市土壤共有6个土类,12个亚类,26个土属,近70个土种。就地貌类型,成土原因和地域特征,可分为三大土区。
低山残丘土壤
包括黑色石灰土、山红土、山黄土、山淤土等,习惯称为山地土壤。大多分布在萧县东南部和宿、灵、泗县的中、北部。
黄泛平原土壤
只有潮土一个土类,习惯称为沙淤土,集中分布在黄河故道及汴河以北,土种比较多,主要有沙土、淤土、花碱土、两合土等。
河间平原土壤
共有2个亚类,七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是砂礓黑土和零星分布的坡黄土。
植物资源
宿州市树种有53科270余种。天然林仅存于皇藏峪和大方寺、秦山等地区,计有140余种。上层木有黄檀、青檀、黄连木、栓皮栎、五角枫、椴、黄桢,并有楝树、山槐、大果榆、枫杨、八角枫等。小乔木层,林下灌木主要有鸡麻、卫茅、山胡椒、五加、小叶鼠李、二色胡枝子等。村庄附近,道路两旁常见树种有侧柏、水杉、榔榆、刺槐、槐、臭椿、香椿、苦楝、泡桐、梓楸、小叶杨、旱柳、银杏、桂花、白榆、大官杨、梧桐等。常见灌木有腊条、杞柳、紫穗槐等。
宿县市有中药材236科1065种。其中植物药材162科893种;动物药材74科115种;矿物药材9种;其它类药材84种,主要品种有紫苑、薏米、荆芥、芦巴子、红花、莲心、芡实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有半夏、元胡、百合、贝母、金银花、芋肉、杜仲等。
水生植物有9科11种,主要有马来眼子菜、苦草、金鱼藻等。水生经济作物有芦苇、藕、蒲草、菱白等。
动物资源
宿州市野生动物有獾猪、獾狗、狐狸、野猫、黄鼠狼、野兔等。
鸟类有鹰、雁、白鸳、鸳鸯、灰鹤、斑鸠、鸽、雀、燕、鹊、鹌鹑、黄莺、画眉、鹑鹰、猫头鹰、百灵、布谷鸟、鸬鹚、鸦、托白练鹪鹩、鹩鸽、雉等110多种。
鱼类有7目15科49种,主要鱼种有草鱼、鲢鱼、青鱼、鳙鱼、鲤鱼、鳝鱼、泥鳅、鳜鱼等。底栖生物11种,有螺、蚌、水蚯蚓等。还有中华新米虾、秀丽虾等类和蟹、龟、鳖等。
矿产资源
宿州市有矿产资源28种,其中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17种,现已开发利用的有11种,以能源、非金属矿产为主,保有储量大,主要矿产地分布集中。其特点:一是矿产种类多,潜在价值大。发现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铁、铅、钾、白云岩、石灰岩、石英岩、硬质高岭土、耐火粘土、瓷石、金刚石、矿泉水等;已查明储量的有煤、铁、铅、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硬质高岭土、耐火粘土、瓷石、饰面石材等。大宗矿产为煤炭、煤层气、白云岩、石灰岩、硬质高岭土、瓷石、铁;有找矿前景的为石油、天然气、金刚石、含钾类岩石、石膏、金、铜、铅、石灰岩类观赏石、矿泉水等。二是矿产分布广,优势矿产储量大。白云岩、大理石(饰面用灰岩)、耐火粘土位居安徽省第一,瓷石居安徽省第四。
截至2018年末宿州市户籍人口656.56万人。其中:出生人口9.53万人,出生率为14.52‰;死亡人口5.76万人,死亡率为8.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9‰。年末常住人口568.14万人,城镇化率42.74%,比上年提高1.18%。
综述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蕲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宿州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宿州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渡江战役的胜败。
美术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因为活动中心在安徽萧县龙城镇,故称“龙城画派”。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
石刻艺术
萧县汉画像石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2008年,“萧县石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萧县石刻技法分平面刻和主体刻两种,平面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之分,大都为剔地浅浮雕;表现手法可分阴刻和阳刻。在萧县石刻中,几乎可以看到中国石刻艺术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
曲艺
坠子戏
坠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安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坠子戏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化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催人泪下。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化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戏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
四平调
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3日,“砀山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戏
埇桥马戏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清末年已颇具规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2007年9月27日上午,中国杂技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命名授牌仪式,宿州市埇桥区被正式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马戏 | 瑶剧 |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 | 垓下民间传说 |
鞭打芦花 | 萧县坠子 | 萧县农民画 | 萧县剪纸 |
花鼓戏 | 灵璧钟馗画 |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 砀山唢呐 |
梆子戏 | 灵璧皮影戏 | 花腔渔鼓 | 灵璧琴书 |
萧县石刻 |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 | 皇藏峪的传说 | 灵璧菠林喇叭 |
砀山四平调 | 砀山年画 | 灵璧磬石雕刻 | 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 |
王氏接骨膏药 | 砀山毛笔制作技艺 | 淮北花鼓戏 | 泗州戏 |
古台寺遗址 | 小山口遗址 | 金寨文化遗址 | 涉故台 |
垓下古战场遗址 | 皇藏峪 | 汉墓群 | 闵子骞祠 |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 隋唐大运河遗址 | 萧窑遗址 | 蕲县古城 |
芦城孜遗址 | - | - | - |
方言
宿州方言总体属于北方方言,各县区略有差别,分别属于中原官话的商阜片(埇桥区、灵璧)、徐淮片(砀山、萧县)、信蚌片(泗县),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赛珍珠虽然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镇江,但是她学习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到宿州的时候,她很容易听懂本地的方言,还为她的丈夫农学家Buck做翻译。她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xǔ)州和徐(xū)州几乎一样不易区分,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称徐州为北徐州(1911年民国废州置县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xǔ)县”(宿县)。
饮食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大年三十(腊月的最后一天)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晚餐也是正餐,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节日
名称 |
时间 |
地点 |
---|---|---|
伏羊文化节 | 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 | 全市 |
宿州网球节 | 每年十月十七 | 埇桥区 |
龙城十月古会 | 农历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 | 萧县 |
萧县书画艺术节 | 一月八日至十日(三年一届) | 萧县 |
砀山梨花节 | 每年三到四月份 | 砀山 |
灵璧奇石文化博览会 | 每年5月6日至9日 | 灵璧 |
砀山酥梨采摘节 | 每年9月19日至10月10日 | 砀山 |
泗州戏文化节 | 每年11月16日(两年一届) | 泗县 |
孝善文化节 | 每年三月十四日 | 萧县 |
皇藏峪文化旅游艺术节 | 每年四月二十五 | 萧县 |
中国灵璧石文化节 | 每年11月8日 | 灵璧 |
中国马戏艺术节 | 每年10月19日 | 埇桥区 |
综述
截至2016年1月,宿州有33处自然景观,163处人文景观。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A级景区12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5家,2A级3家。
4A级 | 灵璧奇石文化园 |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 | 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 |
虞姬文化园 | 宿州博物馆 | 新汴河风景区 | |
3A级 | 钟馗酒文化博物馆 | 虞姬文化园 | 江上青烈士殉难地 |
饮马泉山庄 | 五柳风景名胜区 | 蔡洼红色旅游景区 | |
2A级 | 梅山森林公园 | 突山风景区 | 砀山梨树王景区 |
人文景观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虞姬墓、龙脊山、林探花府、虞姬文化园、扶疏亭、林探花府、宴嬉台、灵璧奇石文化园、中国百孝文化园、花果山旅游区、三仙台、萧县博物馆、汉墓群、陶谦墓、苏轼发现煤炭处、朱陈村、车牛返、郭庄、苏迈墓、宿州博物馆、中国宿州白居易文化园、赛珍珠故居、雪枫公园、宿州古城墙、中国古鞋博物馆、永堌古镇、白居易东林草堂遗址、闵子墓、阴陵山、中国灵璧石博物馆 |
自然景观
五柳风景区、宿州三角洲公园、砀山梨树王、磬云山、灵璧农业观光示范园、梅山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湿地公园、龙湖公园、龙霄公园、费村、永堌水库、梅山森林公园、凤山森林公园、龙山公园、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天一角地下溶洞、故道夕照、凤翔体育场馆、岱湖公园、栲栳泉、雾猪泉、麻虾泉、拔枣泉、银河公园、沱河景观带、及柳韵曲溪景区、新汴河风光带、南环公园、宿州市植物园、宿州野生动物园 |
古刹寺庙
圣泉寺、天门寺、闵子骞祠、瑞云寺、广济寺、萧县孔庙、龙泉寺、竹林寺、三圣阁、千佛禅寺、粉榆寺 |
战役遗址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垓下古战场、涉故台、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萧城旧址、大蔡庄遗址、北泉遗址、陶墟遗址、城阳遗址、萧窑遗址、黄庙战役纪念碑、陈展真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包围杜聿明部中心战场、萧宿铜灵抗日纪念馆 |
符离大道
五柳风景区、天门寺、萧窑遗址、沈峪溶洞、倒流河、朱陈村、闵子祠、泰山又寺、镇头寺、马皇后故里、龙脊山、夹沟镇、清水村、淮北榴园石榴博物馆、陈少沟村、永堌水库、五眼泉、小山口遗址、龟山、永乐大帝雕像、九顶凤凰山、捻军寨、奶奶庙遗址、梁套水库、牛口水库、乾山、黄花洞 |
砀山潵汤
潵汤味道香醇,为早点中的重要角色,其制作方法作为商业机密很少被人们了解,一般潵汤中主料为羊肉丝,小麦仁,辅料有葱,姜,胡椒面,小茴香,大茴香,丁香,花椒,桂皮等。 |
|
搅粥
搅粥不是粥,而是饭。是玉米面省时又省粮的一种做法。在玉米面粥中加面搅和,稠至可用筷子夹起止,就菜食用。是最为独特的涞源风味,它处少见。原本为艰难岁月了草度日的吃法,如今成了变换口味、改善生活的美味。 |
|
泗县豆腐脑
豆腐脑除含蛋白质外,还可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等。如果用食用石膏作凝固剂,含钙量会有所增加,对防治软骨病及牙齿发育不良等疾病有一定功效。 |
|
地锅鸡
鸡剁小块后打个鸡蛋并加少许面粉搅拌均匀,直到鸡块都被面粉裹住。茄子切块并用盐稍腌并挤水。锅里油烧热后炸点葱姜和花椒辣椒,然后把鸡块到锅里煸炒,直到炒成金黄色。茄子加入并加适量的盐、酱油和水。然后面粉加水和好,锅开后,揪成小块拍成饼贴在菜周围,饼的下部分要在菜水了。锅盖上摆个放了冷水的碗,先大火烧一会,在小火焖一会,等碗里的水热了,即可食用。 |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已有2000年栽培史,以皮薄色美、甘甜酥脆,驰名海内外,曾是宫廷贡品,系中国十大名优水果之一。年产1.5亿公斤,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
灵璧石
灵璧县盛产玉石、故得名“灵璧”。灵璧石分奇石、磬石和大理石。奇石天然神韵,叩之有道,清帝乾隆封其为“天下第一石”。磬石为灵璧独有,色如墨玉,敲击可发出美妙的声音,俗称“八音石”,四千年前古人即用之制作磬石编钟。玲珑剔透的磬石工艺品和大理石板材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
香稻米
夹沟香稻米产于宿州市风景名胜区夹沟镇头寺呵泉灌区。泉水为深地质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稻种珍异,依水而生。清代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御用贡米,对人体有滋补养颜、温胃补肾、明目醒肝、抗衰老等功能。建国后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安徽名特产”。 |
|
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产于宿州市北30里位于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符离镇。符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选本地当年肥健壮麻鸡,配以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种香料,放在保留数十年的陈年老汤手里,先用猛高温卤煮,再经文火回酥四至六小时方可捞出。成品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而丝连,骨酥,嚼之即碎,有余香,如在出锅后趁热,轻轻提起鸡腿一抖,鸡肉便会全部脱落而明架相连。 |
|
萧县白山羊
萧县从元代起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尤其是饲养的优良白山羊,在俆淮一带享有盛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萧县白山羊繁殖率高,产肉性好,羊肉脂肪均匀,肉质细嫩,不膻不腥,其味鲜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食。萧县白山羊板皮属汉口路,质量优良,是制革工业的上等原料,具有组织细密,分层性能好,制成品柔软、光泽美观、耐用等优点。 |
|
萧县葡萄
萧县出产葡萄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所编《萧县志·物产篇》中就有记载。萧县为全国四大葡萄基地之一。 "萧县葡萄"约有100多个品种,其中以"玫瑰香"葡萄为最佳,果实圆满,紫里透红,很像珊瑚玛瑙,而且有穗大、粒饱、肉脆、多汁、甘甜、清香、食后生津等优点;"白羽"葡萄则犹如水晶碧玉,果粒严密,皮薄汁多,香郁爽口。 |
|
高滩萝卜
高滩萝卜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的特产。蒿沟高滩萝卜,久负盛名,以皮薄质脆,甘甜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 宿州市有一怪,萝卜当成水果卖”,说的就是高滩的萝卜。高滩萝卜因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市场和顾客。高滩萝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明万历年间即定为朝中贡品。 |
|
栏杆牛肉
栏杆牛肉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的特产。栏杆牛肉色泽红亮,口味醇正,烂而不腻,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 栏杆牛肉选用一至三岁的黄淮平原上的黄牛为原料,经过宰、泡、搓、洗、漂、卤、晾等工序,配以三十六味佐料和名贵中药,最后通过一道特殊工序使每一味都能渗透肉中。产品色泽红亮,口味醇正,烂而不腻。 |
|
大店五香兔肉
大店五香兔肉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店镇的特产。大店五香兔肉是埇桥区传统美食,具有质地酥烂,味鲜醇越嚼越香,筋少,易消化等特点。 兔肉原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外国称之为保健食品“美容肉”,为人们所喜食,其原因是:兔肉是高蛋白,低胆固醇食物。兔肉含有较多维生素,卵磷脂等。因此,对肥胖症、糖尿病患者以及对年轻妇女都是理性的食品。 |
古代
时期 |
人物 |
相关简介 |
---|---|---|
春秋 | 闵子骞、子张 | 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人 |
秦朝 | 陈胜、葛婴、朱鸡石 |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
楚汉 | 虞姬 | 项羽之妾 |
汉朝 | 赵孝 | 仁者 |
桓谭 | 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 | |
三国 | 刘伶、嵇康、嵇绍 | 竹林七贤之一 |
薛综 | 吴国名臣 | |
东晋 | 戴逵 | 著名美术家、音乐家 |
南朝宋 | 刘裕 | 南朝宋开国皇帝 |
唐朝 | 钟馗 | 民间传说神仙 |
白居易 | 诗人 | |
五代十国 | 朱温 | 后梁开国皇帝 |
明朝 | 孝慈高皇后 | 朱元璋之妻 |
傅友德 | 明朝开国将领 | |
清朝 | 刘墉 | 政治家、书法家 |
齐白石 | 绘画大师 | |
民国 | 李明扬、徐树铮 | 著名爱国将领 |
现代
文艺 | 刘开渠、王洪军、萧龙士、吴燃、卓然、梅纯一、欧阳龙、薛志耘、刘惠民、王子云、陈成玉、孙叔平、邓伟志、刘亚、李炳淑、杨在葆、尉天池、赛珍珠 |
影视 | 李炳淑、陈晓卿、郑重、陈燃、非行、李繁、江涛 |
军政 | 汪洋、王胜俊、张平、王克、沈浩、丁文昌、李忠信、黄培义、董宜胜 |
经济 | 朱继民、梁红、吴秀芝 |
体育 | 王春雨、张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