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52.1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无锡市常住人口659.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10%。
无锡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E5地名网www.ehome5.net],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也是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地。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景点。
区划名称 | 无锡市 |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区划代码 | 320200 |
辖区面积 | 4627.47 km² |
人口数量 | 659.15 万人 |
车牌代码 | 苏B |
电话区号 | 0510 |
邮政编码 | 214000 |
行政驻地 |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新金匮路1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理位置 | 长江三角洲,苏南地区,太湖北岸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锡山区 | 320205 | 399 km² |
惠山区 | 320206 | 327 km² |
滨湖区 | 320211 | 572 km² |
梁溪区 | 320213 | 71.5 km² |
新吴区 | 320214 | 220 km² |
江阴市 | 320281 | 987.5 km² |
宜兴市 | 320282 | 2038 km² |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
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
位置境域
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02′,东经119°33′—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千米;南和西南与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靖江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为1643.8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为552.1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6.9%;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9.0%。
地形地貌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无锡市地貌雏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约1.8亿年)的华夏系构造,它使无锡地区褶皱成陆。而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7000万年)因强烈的火山活动和新块褶皱构造的形成,使原来比较稳定的基底又生新复活升高。距今约25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它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东西间褶皱和断裂,使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最高峰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主要气候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统计资料)平均气温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时数1924.3小时,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热是7月,最冷为1月。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
水资源
无锡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总长2480千米。市区河道总长150千米,平水期水体容积800万立方米。太湖为江南水网中心,面积2338.1平方千米,总蓄水量为44.28亿立方米,年平均量约52亿立方米。因此,无锡地表水较丰富,外来水源补给充足。市区储量为634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为6453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无锡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
生物资源
植物:无锡市除栽培植物外,拥有自然分布于地区内以及外来归化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属、950种、75变种。占全国的比例为:植物科数39.94%、属数15.61%、种数3.5%。植物种类中,草本植物有744种,占总数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类)有206种,占总数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优良用材的树种有杉木、檫树、樟树、紫楠、红楠、麻栎、锥栗、榆树等。药用植物400多种。
动物:无锡市鸟类有170多种;鱼类为90多种,太湖中的银鱼,白鱼,长江中的刀鱼、鲥鱼、河豚是名贵鱼类;兽类有30多种,主要有华南兔、穿山甲、黄鼬等。
20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02.83万人,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出生人口37981人,出生率7.60‰;死亡人口32074人,死亡率6.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6.9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59.15万人,比上年增长0.26%,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8.2万人,比上年增长1.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10%。
方言
无锡话,是一种吴语方言,为主流吴语太湖片的一支。
无锡位于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语既是吴文化的重要象征又是吴越人的标志。
无锡话有许多无锡特有的词汇和特征字,详见“无锡话”词条。
无锡话具有全浊音和次浊音,声母比普通话多10个。无锡话拥有入声,短促有力的入声是古汉语“平仄”的四声之一。无锡话单字声调为完整八个: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平上去入因清浊而各分阴阳。
无锡话里中古汉语的尖团音区分明显,即“箭—剑”“小—晓”“酒—久”“亲—钦”“心—欣”“先—掀”都是不同音的,前者尖音,后者团音。
风俗
无锡有贴桃符、门补、春联的风俗,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
节庆活动
无锡一年四季节庆不断,皆宜旅游,尤以4月-10月为旅游的黄金季节。
名称 |
时间 |
---|---|
泰伯庙会 | 2月4日-6日 |
锡山区梅村镇无锡国际梅文化节 | 3月 |
梅园无锡阳山桃花节 | 3月-4月 |
阳山镇西高山庙会 | 4月19日-21日 |
吴文化公园樱花之旅 | 4月-5月 |
鼋头渚宜兴陶瓷艺术节 | 5月 |
宜兴市各景区太湖旅游节 | 9月-10月 |
太湖中秋赏月 | 中秋节 |
马山国际钓鱼节 | |
吴地蟋蟀节 | |
徐霞客文化旅游节 | 农历三月初三 |
文化象征
市徽
无锡城市徽标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与山水、市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文化符号。玉飞凤出土于鸿山越国墓葬遗址,是无锡的珍贵文化遗存。水纹是无锡坐拥长江、太湖、古运河、二泉的写照,与三山造型相呼应。
市歌
创作于1978年1月4日,2002年2月3日通过,由任红举作词,龙飞作曲的《太湖美》。以太湖为题材创作的《太湖美》。
市花:杜鹃、梅花
市树:香樟树
宗教
早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年—251年),无锡便建有佛教寺庙;道教在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就已传入无锡;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先后于明崇祯十三年(1840年)、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传入无锡。各宗教传入无锡后都建有大量的宗教活动场所,积淀了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底蕴。2009年3月28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灵山开幕。
无锡传统四大特产为:酱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无锡有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缌鱼。无锡惠山“大阿福”、“惠山泥人”。太湖珍珠不仅可作为装饰品配戴,又可入药,还可口服。无锡是中国编丝织绸的基地,无锡的蚕桑事业,起源于商末吴泰伯建都梅里时,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无锡另外还有三凤桥酱排骨、惠山金刚肚脐、马山杨梅、无锡小笼包、拱北楼阳春面、聚丰园腐乳肉等众多土特产。
无锡排骨:无锡酱排骨色泽酱红,酥香入香,甜咸适中,腴而不肥。一九八二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无锡拍摄了酱排骨的烧制销售情况。
大浮杨梅:大浮杨梅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时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种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十多个种类。成果有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寒。
阳山水蜜桃:阳山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有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水蜜桃的品种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凤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为最佳。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畅销港、澳及海外的无锡特产。
清水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无锡的一大特产。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无锡毫茶:毫茶条纹紧而卷曲,叶嫩翠绿,白毫披覆。
太湖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
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马迹山湖面开阔,盛产太湖白鱼、白虾,堤圩内辟有4300亩精养鱼池。壳坚、肌丰、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别有风味。
太湖白虾: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白虾剥虾仁出肉率高,还可加工成虾干,去皮后便是“湖开”。虾还可入药。托痘疮、下乳汁,壮肠道,是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
长江鲥鱼:江阴市以水产著名的有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三鲜中以鲥鱼更称佳绝,向有“鱼中之王”之称。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快,以此搏击其他鱼类,所以又称它“混江龙”。
杨梅:马迹山素有“江南果篮”之称,盛产优质杨梅。有数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东、炭团、雪桃等十多种佳种。檀溪、盘龙两湾的乌梅尤为上品,列为皇家贡品。现全山有杨梅二千余里,年产量达万担。
惠泉黄酒:惠泉酒就是以泉水浸无锡米,用独特方法酿成。泉水只用清冽甘甜有名的无锡惠山二泉水。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
马山芋头:芋头,又称芋艿,古名蹲鸱。马迹山芋头大、形圆、质糯,味香美,有千余年栽培史,历来名驰苏锡常等地。
小笼馒头:无锡小笼馒头是无锡的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选料精细,小笼蒸煮。馅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
三鲜馄饨:三鲜馄饨,起源于无锡县东亭乡民间,后发展为无锡传统名点。馄饨以鲜肉、开洋、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
方糕:方糕,无锡传统名点,由崇安寺“六芳斋“师傅王禹清引进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具有常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萝卜丝饼:萝卜丝饼为无锡风味小吃。制作方法上:将萝卜洗净刨成丝,用少许食盐略腌后,挤去水分,放入葱末拌匀。另用面粉和冷水调成糨糊状,再用白铅皮做成的椭圆形模勺,底层铺满粉浆,放入萝卜丝,再用面浆封面,放入油锅内煎成金黄色脱模即成。
酒酿棉子圆:酒酿棉子圆在无锡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热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块,用扁筛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圆子。另将酒酿捣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将煮熟的圆子连汤盛于碗中即成。
挂粉汤圆:挂粉汤圆又称五色汤圆,是地锡传统名点。吃时下沸水煮熟即可。
糖芋头: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
玉兰饼:1850年由无锡孙记糕团店制,因正值玉兰花开时节而得名。此饼选用糯米粉加开水糅合成小块,做成饼胚,包入菜猪油、豆沙、鲜肉、玫瑰、芝麻等馅心放入平锅用油煎烙。
烧卖:烧卖,是无锡的传统名点之一。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
---|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
无锡市灵山景区 |
鼋头渚风景区 |
惠山古镇景区 |
无锡鼋头渚(10张) | 灵山(6张) | 无锡影视城(三国城等)(20张)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
中国吴文化博览园 | 无锡梅园横山风景区 | 无锡崇安寺景区 | 无锡南禅寺景区 | 宜兴陶祖圣境风景区 |
无锡锡惠名胜区 | 无锡市蠡园公园 | 无锡薛福成故居 | 无锡东林书院 | 无锡博物院 |
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 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 | 宜兴团氿风景区 | 无锡蠡园公园 | 鸿山遗址博物馆 |
无锡鸿山泰伯景区 | 宜兴竹海风景区 |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 无锡荡口古镇景 |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 |
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 | 无锡阳山桃花源景区 |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 | 无锡中华赏石园景区 | |
宜兴张公洞旅游景区 | 宜兴陶瓷博物馆 | 宜兴云湖旅游景区 |
锡惠公园(2张) | 崇安寺和南禅寺(8张) | 蠡园(5张)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寄畅园(明) |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清) | 鸿山墓群(周) |
东林书院(明) | 无锡横山梅园风景区内荣氏建筑(民国) | 昭嗣堂(明) |
宜兴国山碑(三国) | 宜兴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 | 宜兴窑址(晋) |
无锡阖闾城遗址 | 惠山寺经幢(唐宋) | 江阴黄山炮台旧址(近现代) |
惠山古镇祠堂群(南北朝) |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 |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 |
京杭大运河(春秋) | 泰伯庙和墓(明) | 阿炳故居(清) |
小娄巷建筑群(近现代) | 江阴刘氏兄弟故居(近现代) | 无锡县商会旧址(近现代) |
秦邦宪旧居(近现代) | 江阴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近现代) | 茂新面粉厂旧址(近现代) |
江阴佘城遗址(商周) | 宜兴西溪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 | 江阴兴国寺塔(宋) |
宜兴周王庙及碑刻(西晋) | 宜兴蜀山遗址(明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江阴适园(清) |
名迹景点 | ||||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渤公岛、蠡堤等) | 无锡海底世界 | 太湖广场 | ||
蠡湖中央公园 | 梁鸿湿地公园 | 中华赏石园 | 马山十八湾龙头渚公园 | 雪浪山公园 |
绿波湾度假村 | 太湖度假村 | 红沙湾生态景区 | 古运河、南长老街 | 阿炳故居 |
钱钟书故居 | 张闻天故居 | 陆定一故居 | 顾毓琇故居 | 崇安寺 |
南禅寺 | 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 惠山森林公园 | 龙寺生态园 | 无锡博物院 |
锡剧博物馆 |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 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 | 无锡大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