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东临伊犁州伊宁市,西接霍尔果斯市,南靠都拉塔口岸,北依天山北脉科古尔琴山。可克达拉市总面积为979.71平方千米。“可克”是哈萨克语[E5地名网www.ehome5.net],意为“绿色”,“达拉”是蒙古语,意为“原野”。“可克达拉”是综合哈萨克语和蒙古语后产生的地名,是“绿色原野”的意思。
区划名称 | 可克达拉市 |
---|---|
行政级别 | 县级市、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
区划代码 | 659008 |
辖区面积 | 979.71 km² |
人口数量 | 7.5 万人 |
车牌代码 | 新F |
电话区号 | 0999 |
邮政编码 | 835219 |
行政驻地 | 66团幸福路1号 |
气候条件 | 亚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 |
地理位置 | 新疆伊犁河谷地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榆树庄镇 | 659008100 | |
苇湖镇 | 659008101 | |
长丰镇 | 659008102 | |
可克达拉市核心区 | 659008400 | |
兵团六十六团 | 659008500 | |
兵团六十七团 | 659008501 |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克达拉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唐显庆三年(658年),唐朝灭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护府,可克达拉归于唐朝。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可克达拉归于清朝。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五军十五师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在塞外边陲伊犁河谷屯垦戍边,成为伊犁垦区的先驱者、创建四师的开拓者。
2010年0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为加强新疆稳定及加速兵团城镇化建设,决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建13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确立以66团和68团组建城市,主城区设在66团。
2012年12月13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
2015年03月1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可克达拉市的批复》(国函[2015]53号):一、同意设立县级可克达拉市。可克达拉市人民政府驻幸福路1号。二、可克达拉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管理方式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同年04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克达拉市政府挂牌成立。可克达拉市实行兵团城市“师市合一”模式,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管理。这是新疆兵团的第八座城市。全市总面积979.71平方千米,市域规划面积199.09平方千米,建设规模21平方千米。由兵团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八团全部区域和六十六团、六十七团部分区域组成。
2019年7月23日,可克达拉市榆树庄镇、苇湖镇、长丰镇揭牌仪式分别在63团、64团、68团举行。
地理位置
可克达拉市位于中国最西端边境,距伊犁州约25千米,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约700千米。城市中心在北纬44°7′34″、东经80°37′20″。辖区总面积979.71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可克达拉属于亚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夏热少酷暑,冬冷少严寒,春温回升快但不稳定,秋温下降快;多年平均气温8.9℃,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35.2℃;日照时数为2700~2900小时,积温为2900~3500℃,元霜期为150~180天。
地形地貌
可克达拉市区域地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中部,伊犁河贯穿其中。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面有西北-东南走向的科古尔琴山、婆罗科努山;南面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哈尔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中部还有乌孙山、阿吾拉勒山等横亘,构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轮廓。
水文条件
可克达拉市境内的伊犁河年平均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汛期最大洪峰流量2250立方米/单位流量,一般年份1600-1800立方米/单位流量,枯水期60-75立方米/单位流量。
水利资源
地表水方面,可克达拉境内有大小河流23条,年径流量10.718亿立方米,伊犁河年平均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汛期最大洪峰流量2250立方米/单位流量,一般年份1600-1800立方米/单位流量,枯水期60-75立方米/单位流量。地下水方面,可克达拉可共开采的地下水容量为3.4亿-5.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可克达拉市已发现的矿藏有煤、铁、金、铜、铅、锌、金、银、石灰石、大理石、磷等33种,占新疆已知138种矿产的23.91%,其中探明矿种为发现矿种的6.6%,尤以煤的储量最多,已探明储量22亿吨。
林业资源
可克达拉市有天然森林65.33平方千米、天然草场272.40平方千米。林地总面积达到了21万多亩,其中公有林地18.3万亩,私有林地2.7万亩,林地面积保存合格率、林权证发放率、建档率、管护率均为100%。团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兵团六十三团8793人,兵团六十四团23586人,兵团六十六团(中心团场)25158人。兵团六十七团8361人,兵团六十八团9088人。(均为常住人口数据)。截至2014年,可克达拉市区域内总人口7.5万。可克达拉市聚集了22个民族,汉族为全市主体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惠远古城
68团团部所在地曾是新疆历史名城之一的惠远古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城,伊犁将军府设置于此,乾隆帝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在乾隆年间到光绪末年的一个半世纪里,惠远一直是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
绿色的原野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在时为可克达拉农场(后来的64团),执导拍摄反映新疆兵团军垦人艰苦创业的影片。纪录片于1959年6月下旬完成,取名为《绿色的原野》,作为新中国十周年庆献礼片公映。《草原之夜》是《绿色的原野》的插曲,《草原之夜》里所唱的“可克达拉”是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4团。
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
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位于伊犁可克达拉草原西北,占地近500亩,前临312国道,后依伊犁河,距霍尔果斯口岸12千米。这里是 《草原之夜》词作者张加毅骨灰安放地,是成吉思汗大军集结地和西征大本营,被欧洲人称为“中央帝国都城”和“中亚乐园”的阿力麻里古城--察合台汗国王宫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