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属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地处重庆市西南部,是重庆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中心城区十二个组团之一,于1965年建区。大渡口区东临巴南区,南界江津区[E5地名网www.ehome5.net],西、北靠九龙坡区。至2017年末,大渡口区下辖5街3镇,面积102.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万。
区划名称 | 大渡口区 |
---|---|
行政级别 | 市辖区 |
区划代码 | 500104 |
辖区面积 | 102.83 km² |
人口数量 | 34 万人 |
车牌代码 | 渝A、渝D |
电话区号 | 023 |
邮政编码 | 400000 |
行政驻地 | 新山村街道文体路126号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地理位置 | 重庆市西南部 |
区划名称 | 区划代码 | 面积 |
新山村街道 | 500104001 | |
跃进村街道 | 500104002 | |
九宫庙街道 | 500104003 | |
茄子溪街道 | 500104004 | |
春晖路街道 | 500104005 | |
八桥镇 | 500104101 | |
建胜镇 | 500104102 | |
跳磴镇 | 500104103 |
秦汉时期,区境始属巴郡江州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区境属垫江县;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垫江县、枳县置巴县,区境为巴县属地。
隋、唐至北宋末,为渝州所属巴县地。北宋末至南宋初,为恭州所属巴县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为重庆府所属巴县地。
元代、明朝,区境仍隶属巴县。
大渡口原名北渡口,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巴县长江北岸马桑溪设义渡,以江宽水缓,过江人众,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之首,人称“大渡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6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为服务重钢,设立大渡口区,面积7.46平方公里;1995年区划调整后,辖区面积扩大到103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大渡口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在东经106°23'-106°31'、北纬29°20'-29°30'之间。东南与巴南区花溪镇、鱼洞街道以及江津区珞璜镇隔江相望,东北、西南与九龙坡区九龙、中梁山、铜罐驿、陶家、石板、华岩镇毗邻。南北长17.25公里,东西宽13.75公里,幅员面积102.83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大渡口区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翼观音峡背斜东翼,其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皱运动。构造形迹从西向东依次为:中梁山断裂带、金鳌寺(化龙桥)向斜、龙王洞背斜,沙坪坝至重庆解放碑向斜。区内褶皱均为缓倾没的平缓开阔式,轴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褶皱倾角2-8°,岩层产状平缓,倾角3-15°。中梁山断裂带从大渡口区的西南部穿越境区,属压扭性逆冲断层。
大渡口区风光大渡口区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整个区域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渐由高向低变化,西部属中梁山脉,以低山为主,最高点海拔为650米,中部和东南部以中丘、浅丘、平坝和沿河阶地为主,最低点位于区内长江出境处海拔为150米,相对高差500米。
气候特征
大渡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7℃,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常年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
河流水系
大渡口区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公里(除长江外)有三条,分别为跳蹬河、桃花溪和伏牛溪。长江干流绕区境而过,境内流程32公里;跳蹬河发源于九龙坡区华岩镇,经跳蹬镇从小南海汇入长江,境内流程25.8公里;伏牛溪发源于八桥镇公民村,汇入长江,长6.2公里;桃花溪发源于石桥镇,经城区直接汇入长江,长32.0公里。
土地资源
大渡口区土壤类型多样、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等5个土类,7个亚类,24年土属,79个土种,148个变种。其中紫色土比重最大,占总面积的51%,水稻土土壤面积占32%。
矿产资源
大渡口区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泥岩、砂岩、河沙等。其中,石灰石主要分布于中梁山背斜低山地带,白云石主产于雷口坡组地层。
水能资源
大渡口区水能资源主要是地表径流和过境水资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390万立方;过境水资源量达2805亿立方。
地热资源
大渡口区在观音岩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槽谷,汇聚大气降水向地层深处,随地热增温及化学热等因素使地下水水温增高。地热储量构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热储量层位,以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及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的碳酸盐岩地层构成,厚500米。二是热储盖层,以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碎屑石层及侏罗系红色岩层一泥岩夹砂岩地层共同组成,厚大于1000米。三是热储层下部隔水岩层,主要以三叠统飞仙关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厚大于500米。
人口
2017 年末,大渡口区有户籍人口为 26.4 万人,比2016年增加 2609人,其中:男性 13.0 万人,女性 13.4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3166人,出生率为 12.0‰;死亡人口 4925 人,死亡率为 1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6.7‰。常住人口35.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4.58 万人,城镇化率 97.41%,比2016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
民族
截止到2012年底,大渡口区有少数民族人口约3000人,占总人口的0.1%,主要有土族、回族、苗族、满族等28个少数民族。
于氏滴塑
于氏滴塑工艺起源于清末,采用泥沙、水泥为原料,用水调和后堆滴逐渐凝固的特性,塑造出融山水、自然、人文景观等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为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草艺画
麦草艺画经过选料、浸泡等处理,剖开整平压成片,进炭化后,经历画、印、剪、裁、编、雕、贴等工序处理,再制作出艺术作品。
堰兴剪纸
堰兴剪纸源于北宋时期,属于民间剪纸艺术,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美德公园
中华美德公园位于大渡口区中心,与千亩双山公园相连,总占地面积约200亩,是中国第一个以“美德”为题材的主题式公园。
大渡口郊野森林公园
大渡口郊野森林公园位于凤阳村和公民村,规划分为“休闲游憩区”、“郊野活动区”、“餐饮娱乐区”、“生态保育区”四个功能区。
金色蛋糕梦幻王国
金色蛋糕梦幻王国为国家级AAA旅游风景区,占地170亩,有欧式城堡建筑群,是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糕点生产基地。
马桑溪古镇
马桑溪古镇位于大渡口马桑溪大桥长江边上。古镇因马桑树而得名,因乡绅设义渡而扬名天下,明清鼎盛时期曾为重庆长江上最大的渡口。2015年,大渡口区对马桑溪古镇进行保护性修复。古镇原有路网架构、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等历史景观得到了完整保留。